飛達集團實現職工與企業價值同頻共振
從“執行者”到“創造者”
金山網訊 在江蘇飛達集團久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達集團”)生產線上,一套由普通員工改造的料槽頭裝置正引發蝴蝶效應——這個看似尋常的金屬構件,通過延長12倍使用壽命、消除漏水隱患等創新,每年為企業節約綜合成本約483萬元。這僅是飛達集團“人才價值工程”的冰山一角,該企業通過系統性變革,實現員工從“被動執行者”到“主動創造者”的戰略轉型。
成立于1992年的飛達集團,歷經30多年發展已成長為橫跨五金工具、冶金重工等多元產業的跨國企業。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集團以“人才與企業共生”為破題密鑰,通過管理機制、技能培育、創新激勵三維改革,讓1800名員工從“流水線螺絲釘”蛻變為“價值創造主體”。
機制革新破除成長壁壘
“過去部門間推諉扯皮是常態,現在權責清單貼進每個車間。”飛達鉆頭公司常務副總張俊鋒指著墻上的組織架構圖介紹,公司積極推進管理創新,優化組織架構,明確各部門職責權限,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體系,充分調動干部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公司將原有12個部門精簡合并至8個,建立了‘問題溯源-限時辦結-績效掛鉤’的全鏈條責任體系,避免互相推諉,出現問題一查到底。”張俊鋒說。同時,公司在落實薪酬方案時,推行動態薪酬模式,使技能考評優勝者月薪最高可獲400元增幅,而考核不達標者輕則調崗,重則降級、辭退。
激勵政策釋放創新活力
“只有轉型升級、開發新產品,確保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奇,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飛達集團董事長朱國平認為。
在占地60平方米的研究室里,李東方團隊正在優化第二代料槽頭裝置。這位普通焊工的成名作,不僅將備件更換周期從半月延長至一年,更帶動全集團掀起“微創新風暴”。
據飛達集團工會負責人劉須標介紹,集團積極開展技改創新活動,鼓勵員工發揮自身聰明才智,只要在技改創新活動中能夠降本增效,節能減排達到認可創造價值的,都給予一定比例的獎金,并擇優參評優秀員工、勞模干部提升等。劉須標透露,近兩年員工提交了將近68項技改方案,經過研究討論及實際應用,有37項技改方案取得較好效果,累計為企業降本增效超過3000萬元。
文化浸潤打造職工幸福感
從籃球等傳統體育項目到各類棋牌活動,飛達集團非常注重企業文化活動,每年的運動會涵蓋20余項賽事,覆蓋全年齡段員工,讓職工施展多面才華,既強身健體,又勞逸相結,讓職工有“家”的歸屬感。朱國平更是帶頭引領,編織起溫情保障網——近5年,他個人捐贈超150萬元,用于幫扶重大疾病員工家庭。
入職飛達集團20余年,現任集團品牌媒體發展部副主任賈劍對于公司對職工的關心關愛深有感觸。2022年至2024年,賈劍母親和妻子相繼生病,巨大的手術治療費用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得知我的家庭境遇,董事長立即通過‘國平愛心基金’補助我們6000元,而且每年春節期間都來家里慰問,讓我們全家人倍感溫暖。”賈劍表示,在這樣的企業工作,創新有舞臺、成長有通道、困難有依靠。
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當下,“飛達模式”正顯現出其獨特的價值。這種職工與企業價值的同頻共振,既破解了傳統制造業用工荒的困局,更探索出人力資本增值的新路徑,為產業升級提供了鮮活樣本。(記者 朱浩 通訊員 陳雷 李飛)
責任編輯:臧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