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口袋公園裝滿民生幸福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數據:截至去年底,我國已建設口袋公園超4.8萬個,綠道超12.8萬公里。300多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實施公園綠地開放共享,輪換開放草坪1.8萬余公頃,在公園中增加健身設施18萬余件。
這些看似簡單的數據,實則承載著萬千居民日常生活的美好圖景。口袋公園作為城市肌理中的“微更新”與“微幸福”,正以潤物無聲的方式,重塑著我們生活的質感與溫度。
口袋公園雖小,卻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微循環系統”,為城市居民提供著最便捷的生態滋養。當老人于樹蔭下悠然對弈,年輕上班族在午休時分匆匆步入公園享受片刻寧靜,孩童在安全游樂設施上笑聲回蕩……這些微小卻溫暖的場景,正是城市“綠色細胞”煥發出的蓬勃生命力。
值得稱道的是“公園開放共享”的新探索,它打破了傳統綠地管理模式的藩籬。輪換開放草坪1.8萬余公頃、增設健身設施18萬余件,這些舉措讓公園從可望不可即的“觀賞盆景”,轉變為可進入、可享用的“城市客廳”。草坪上搭起的帳篷、健身區躍動的身影、樹蔭下閱讀的市民……公園由此成為活力四溢的共享空間,讓城市公共空間真正回歸市民,成為我們共同生活舞臺的延伸。這種開放姿態,是城市治理中人文關懷的生動體現。
然而,口袋公園在快速鋪展的同時,也面臨著“重建輕管”的普遍隱憂。部分公園在經歷最初的光鮮后,因管養乏力漸露疲態:設施損壞未能及時修復、草坪因過度使用而斑禿、垃圾清理滯后、植物缺乏精心維護……這些現象不僅消減了公園的吸引力,更可能使其從“惠民工程”淪為“城市傷疤”。
要讓口袋公園真正成為長久惠民的城市綠洲,必須構建起可持續的精細化管養體系。這需要制度、資金、技術與公眾參與的協同支撐。在機制保障層面,亟需明確管養主體責任并建立穩定多元的資金渠道。各城市應探索將口袋公園后續管養經費納入穩定的財政預算科目,或設立專項保障資金。可鼓勵社會資本通過“公園+”的微商業形態適度參與,在確保公益性的前提下實現“以園養園”。技術賦能亦不可或缺。推廣節水滴灌、智能照明系統等綠色技術,引入智慧管理平臺對設施狀況、人流量等進行動態監測,能極大提升管養的科學性和預見性。例如,某市試點安裝的智能土壤監測設備,為草坪輪休制度提供了精準數據支持,有效防止了過度踩踏。口袋公園最終離不開市民的珍視與守護。可推廣“市民園長”或“志愿守護者”制度,并開發便捷的線上反饋平臺,鼓勵市民成為公園的“眼睛”與“管家”。成都部分社區推行“公園長”責任制,由居民代表參與日常巡查監督。
讓我們精心守護好這些裝滿民生幸福的“口袋”,使每一方綠意都成為城市寫給居民的深情詩行,讓“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美好生活成為新時代最動人的底色。(金勝)
責任編輯:彭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