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雙手守護誠信之光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誠信文化、推進誠信建設,推動形成守信踐諾的良好社會風尚,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發布了2024年“誠信之星”。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金南鎮退役軍人服務隊隊長於如桂名字在列。發布現場播放了“誠信之星”先進事跡視頻短片,“誠信之星”講述了自己的誠信追求和人生感悟。
2024年“誠信之星”,這些閃亮名字背后那質樸的堅守與擔當,為全社會樹立了可親可敬的誠信標桿。他們的事跡是“誠信”二字最生動的詮釋,也如清泉注入人心,映照出誠信價值在新時代的璀璨光芒。
當前,誠信缺失的陰影正侵蝕著社會的根基。誠信缺失之弊,首當其沖者乃是經濟秩序的基石動搖。市場交易中,一旦虛假宣傳、合同欺詐、逃廢債務等失信行為滋生蔓延,交易成本便如滾雪球般劇增,整個社會將陷入“防不勝防”的信任困境,無形壁壘高筑,效率一落千丈。其害更深者,則是社會信任的根基遭蝕。古人所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若輕諾寡信、弄虛作假成了常態,社會成員間那種溫暖聯結便如沙堡潰散,社會凝聚力與向心力亦隨之流失。最終,誠信缺失還將吞噬個體前行的道路。在日益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下,一處失信,處處受限,個人發展空間因信用污點而處處碰壁,寸步難行。誠信缺失如毒藤纏繞社會肌體,其危害由經濟始,經社會信任之橋,終達個體生命之根本。
我們要以制度雙手守護誠信之光。“誠信之星”的榜樣力量固然寶貴,但若僅寄望于道德自覺的星火,難成燎原之勢。要真正守護這束誠信之光,使之普照大地,必須構建強有力的制度支撐體系,使誠信不再是無依無靠的孤軍奮戰。
誠信建設首需春風化雨的文化滋養。我們當持續挖掘、講述“誠信之星”等模范人物事跡,以真實故事傳遞誠信價值之重,使崇信守諾內化于心。同時要將誠信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從青少年開始培植誠信基因;社會宣傳亦須久久為功,以豐富形式讓誠信觀念深入人心,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濃厚氛圍,使誠信從“要我做”變為“我要做”的自覺追求。
更關鍵的是制度約束這一“硬支撐”。我們當不斷織密法律之網,對欺詐、背信等行為施以更精準、更具威懾力的法律制裁,使失信者付出沉重代價。同時要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打通部門間“信息孤島”,建立統一信用檔案,實現守信信息共享、失信行為聯懲的閉環管理。此外,技術賦能可為誠信建設開辟新路徑。區塊鏈技術可確保交易記錄不可篡改,大數據分析則能更高效識別潛在風險點。如浙江推行“信用碼”,將個人信用轉化為可見的便捷服務;廣東利用大數據為企業繪制“誠信畫像”,優化監管資源配置。這些創新實踐表明,科技是誠信建設的新銳助手,使無形的信用變得具體可感、可觸可及。
誠信建設,既需“誠信之星”的精神感召,更需制度堤壩的堅實守護。唯有多措并舉,讓誠信者真正暢通無阻,失信者寸步難行,我們才能迎來一個“星”光匯聚成河、誠信之魂鑄就社會脊梁的晴朗世界。(周雄)
責任編輯:李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