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金牌航線”通往江海未來
金山網訊 6月20日,承載9.8萬噸加拿大精粉的“圣思”輪靠泊金港公司12號泊位,標志著鎮江港開普船靠泊作業量正式突破1000艘次。此外,萬里之外的巴西礦山、北美化肥倉庫、東南亞紙漿工廠都正與這個江畔港口發生聯結。
2024年,鎮江港完成貨物吞吐量2.95億噸,首次躋身全國港口吞吐量前20位,增幅在全省長江港口中排名第一。今年,這座港口又迎來新的“硬核引擎”——三條“金牌航線”正式啟航,涵蓋鐵礦石、農業物資和件雜貨三大核心品類,連接起一條條產業鏈、一條條物流線、一座座城市的未來。
鋼鐵脊梁深水之下悄然成形
這是一條穿越大洋、從地球南端延伸而來的力量之路。從澳大利亞、巴西一路北上,數以萬噸計的鐵礦石經海港轉運后順江而上,最終抵達鎮江港。這里,是長江上開普型船舶的最后一站。
鎮江海事局依托12.5米深水航道,將接卸吃水能力由11.36米提升至11.8米再至12米,實現“三級跳”。“以鐵礦石為例,現在單航次可多裝載約8000噸,每年為腹地企業節省物流成本近5500萬元。”鎮江港務集團相關負責人說,“深水航道提升的不只是效率,更讓港口擁有了承接大宗資源的硬實力。”
回望2016年,鎮江港迎來首艘開普船“阿奎財富”輪,那時的深水碼頭尚屬“試水”;如今,吃水12米深開普船已實現常態化靠泊,平均每年超160艘次,已累計接卸超1000艘次、吞吐量近9000萬噸。
鎮江港正在與寶武集團共建鐵礦石加工樞紐,“碎、篩、混、洗”的流水線上,每一塊礦石都在精準流轉。“未來,這里將成為輻射長江、連接全球的現代化鐵礦石樞紐,為鋼鐵強國夢筑牢基石。”相關負責人說。
直達田間地頭的“物資生命線”
6月的鎮江港,碼頭作業一刻不停。伴著江風,一批批進口鉀肥順利卸船,連夜發往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農業主產區,撐起農業“物資生命線”。
這是一條保障糧食安全的航線。北美、東南亞的農業物資,漂洋過海經鎮江中轉后輸往內地。得益于“直進直靠、優先引航”的政策支持,船舶靠泊時間縮短了30%以上,物資得以第一時間送達“田間地頭”。
鎮江港是全國最大的鉀肥進口港。光是今年前五個月,就完成鉀肥作業65.2萬噸、硫磺150萬噸。農業物資正通過這條高效航線,源源不斷涌向廣袤田野。
“我們和中農、中化等企業都有戰略合作。”港口負責人告訴記者,鎮江港充分發揮江河海聯運、鐵公水聯通、水水中轉(船到船)作業效率高的優勢,最大化降低客戶物流成本,確保化肥“進得快、存得好、轉得暢”。
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由此出海
與鐵礦石和鉀肥不同,這條航線走的是“非標路線”——無法標準化裝配,卻裝著最多樣的希望。
船底是袋裝元明粉,上層是拼裝的重型機械。從鎮江港駛出的件雜貨船,滿載設備、車輛、工程模塊,駛向東南亞、中東、南美。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由此出海。
2024年,鎮江港件雜貨拼裝運輸量突破25萬噸,設備出口增長近10倍。鎮江港與春安航運、挪威G2等企業合作,通過船艙設計、裝卸流程、拼裝管理不斷優化,做大“港口+拼裝+海外交付”的新業態。
“我們計劃打造全國最大的元明粉出口港和特色鮮明的拼裝設備出口港。”鎮江港務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還將新增航線、拓展貨種,實現國內外資源、產品的對流,讓這條航線更具生命力。(記者 陶立波 通訊員 孫世權)
記者手記
“金牌”的含金量藏在服務細節里
陶立波
“航線能不能叫‘金牌’,關鍵不在貨量有多大,而在服務能不能跟得上。”鎮江海事局副局長李盛平說。
三條“金牌航線”背后,是一整套通航保障機制的升級:船舶優先排隊、優先引航,“直進直靠、直離直出”;設立“綠色通道”,手續一次性辦結;對接長江引航中心,開通“江蘇段一程式引航服務”;與周邊港口安檢站信息互認,減少重復檢查、提高通行效率。
三條航線一頭連著世界,一頭連著中國制造和農業脊梁。當大江奔流之時,鎮江港的貨輪,也正駛向更加廣闊的航程。
責任編輯:李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