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財富:燒錢容易賺錢難!大廠商業迎來冰火兩重天
當Midjourney用40人團隊創造5億美元年收入時,國內大廠的AI賬本卻寫滿了復雜的數字游戲。一邊是“模型即產品”催生出月營收過億的爆款應用,“模型即服務”讓云業務增速跑贏國際巨頭;另一邊卻是研發投入連年攀升,騰訊2024年砸下700億,阿里宣布未來三年投3800億建AI基建——這場看似風光的AI變現戰,實則陷入“賺了吆喝難賺利潤”的尷尬境地。
燒錢黑洞:投入與回報的恐怖落差
翻開大廠財報,AI投入的數字觸目驚心。2025年Q1,騰訊研發費用189億,阿里149億,百度智能云增速42%的背后,是昆侖芯等硬件研發的持續加碼。更驚人的是阿里的“豪賭”:未來三年3800億投入,超過過去十年云計算總投入。這種投入強度下,AI業務的實際盈利幾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ToC賽道的獲客成本堪稱“溫水煮青蛙”。為推廣元寶APP,騰訊2025年Q1市場費用激增4%至79億元;豆包APP單季度投放1.6億,換來的卻是用戶粘性薄弱的困局——多數AI助手功能高度依賴DeepSeek等開源模型,同質化嚴重導致用戶隨推廣力度波動,付費率不足5%的現實,讓訂閱制變現成了空中樓閣。
ToB領域的價格戰更讓利潤空間雪上加霜。DeepSeek V2將API價格壓到GPT-4Turbo的百分之一后,百度、阿里、字節紛紛跟進降價,政務云等項目的中標單價較2023年下降37%。開源模型的崛起更打破了技術溢價壁壘,當千問大模型開源家族吸引3億次下載時,閉源模型的商業授權收入同比下滑22%,陷入“開源賺吆喝,閉源沒市場”的兩難。
變現困局:模式成熟度的冰火兩重天
看似成熟的“模型即產品”與“模型即服務”,實則暗藏隱憂。前者雖誕生可靈AI單季1.5億營收的案例,但拆解成本結構會發現:獲客成本占營收比達83%,扣除服務器等硬性開支后,實際凈虧損率超過50%。后者中百度智能云雖增速領先,但政務、金融等項目的定制化開發成本居高不下,2024年項目交付周期平均延長42天,利潤率較2022年下降11個百分點。
“AI即功能”的隱性價值更難量化。快手AI優化的直播切片GMV增長300%,但背后是算法團隊200人規模的持續投入;阿里媽媽“AI智投”提升廣告ROI28%,卻未單獨列示相關營收貢獻。這種“內功型”變現如同給大象裝上翅膀,短期難見顯性收益,卻需要持續不斷的算力與人才投入。
硬件賽道的“賣鏟人”模式則是場馬拉松。華為昇騰芯片雖實現突破,但2024年相關業務研發投入達217億,是同期營收的3.2倍;寒武紀等企業更處于“每賣一塊芯片虧損58元”的燒錢階段。當英偉達用441億美元單季營收筑起壁壘時,國內廠商的硬件突圍仍需跨越生態構建的漫長峽谷。
戰略泡沫:資本市場的估值游戲
盡管AI業務尚未盈利,但其給大廠帶來的“估值溢價”卻真實存在。美圖憑借AI功能股價暴漲127%,昆侖萬維發布大模型后市值一度逼近800億,百度文心一言發布當日港股漲幅超15%。這種“想象力溢價”形成了微妙的商業邏輯:即便AI短期不賺錢,只要持續輸出技術突破信號,就能維持資本市場的熱情。
阿里的“開源換生態”策略正是這種邏輯的典型。通義千問開源200余個模型,看似放棄直接收費,卻借此綁定29萬企業客戶使用阿里云服務,2025年Q1云智能集團8.9%的利潤率背后,AI相關產品的交叉銷售功不可沒。騰訊則將AI融入廣告、游戲主業,2025年Q1廣告收入增長20%、游戲收入增速創三年新高,用主業增長間接體現AI價值。
這場AI競賽的真相逐漸清晰:在研發投入與商業化回報的漫長時差里,大廠們正在進行一場“戰略占位”的豪賭。當阿里用3800億構筑算力壁壘,當騰訊將AI嵌入社交帝國的肌理,他們賭的不是當下的利潤表,而是未來科技格局的入場券。至于“AI能否賺錢”的答案或許藏在財報之外——在算力即權力的時代,燒錢本身就是一種戰略投資。
【廣告】 (免責聲明:本文為本網站出于傳播商業信息之目的進行轉載發布,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及立場。本文所涉文、圖、音視頻等資料的一切權利和法律責任歸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擔。本網站對此資訊文字、圖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實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亦不構成任何購買、投資等建議,據此操作者風險自擔。)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進行刪除。
責任編輯:彭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