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載傾聽,一顆匠心守護城市“脈搏”
——記全國勞動模范、市自來水公司測漏隊隊長李迪
金山網訊 凌晨2時,夢溪廣場的路燈下,一個穿著反光背心的身影正趴在地上,耳朵緊貼聽漏儀,在DN600的水泥管旁一寸寸挪動。他是鎮江市自來水公司測漏隊隊長李迪。20年來,他用腳步丈量了1000平方公里供水版圖,用匠心守護著600公里管網的“脈搏”。
聽音辨漏:20年時光打磨出“管網活地圖”
“金屬管漏水是‘呲呲’聲,塑料管是‘咕咕’響,不同材質、壓力的管道,漏聲都有講究。”時光回溯到2006年,20歲的李迪跟著師父李靜第一次踏上測漏崗位,老一輩供水人的言傳身教,讓他深知測漏是個“靠耳朵吃飯”的技術活。為了練出“順風耳”,他下班后揣著聽漏儀鉆進老巷,每天步行10公里,只為分辨0.1分貝的細微差異。
這樣的勤學苦練在2008年冬夜迎來了一次關鍵檢驗。氣溫-5℃,夢溪廣場的地面滲出清水,他反復測聽到晚上11時,終于測到DN600管道上的一處漏點。這是他職業生涯中第一次自主測到大口徑漏點,那種感覺難以言表。“掀開井蓋的瞬間,清水沖得井壁嘩嘩響,雙手凍得通紅卻顧不上暖一暖。”這次經歷也讓他明白,測漏不僅是技術的比拼,更是耐心與執著的修行。
歲月沉淀中,他的腳步踏遍街巷胡同,聽漏儀成了最親密的伙伴。2019年,太平路路面塌陷,他不顧危險跳進3米深的坑洞排查;2020年大年初六,他帶領隊員在無管網圖的小區“盲查”72小時,只為找到3處拇指大的漏點……一次次深夜里的堅守讓他從“職場新人”蛻變為同事口中的“管網活地圖”。
匠心傳承:培養接班人賦能“老手藝”
20年磨一劍。20年里,李迪帶領團隊測出管網漏點4500余處,個人測得1500余處,降低供水成本近千萬元,更讓勞動模范的稱號實至名歸。
2020年,他獲評鎮江市勞動模范;2021年,榮獲江蘇省勞動模范;2025年榮獲全國勞動模范……一個個榮譽讓李迪愈發深刻地領悟到,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培育更多接班人才能讓事業薪火相傳。
作為“王祥服務隊”隊長和“匠心青藍”導師,他將20年實戰經驗凝結成“三步聽音法”:先辨路面異響,再用設備鎖定范圍,最后鉆孔確認精準位置。“漏聲像音樂,高低長短都是‘密碼’,得讓年輕人在泥水里摸爬滾打才能悟透。”他帶著徒弟王洋、陳凱蹲守爆管現場,手把手教他們在復雜環境中捕捉漏聲,在DMA分區計量數據中分析規律。
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徒弟快速成長。2024年,“95后”李港、楊文定徒弟測漏點330余處,成為團隊“技術新星”。李迪還創新“理論+實戰”培訓模式,將智慧化平臺數據與傳統測漏技術結合,帶領團隊將測漏效率提升40%,讓“老手藝”在科技賦能下煥發新生。
初心如炬:聽管道“病”更聽百姓“心”
作為京口區人大代表,李迪的手機24小時待機。2025年初,市政路23號305室的90歲梁奶奶打來電話,稱家中水龍頭銹蝕漏水。他帶著服務隊上門,發現老人家中管道老化嚴重,當即免費更換閥門、維修管線。“打開新龍頭時,奶奶攥著我的手不放,說‘這水比以前清亮多了’。”他說。這樣的場景,每年都會在100余戶孤寡老人家中上演。
在他帶領下,“王祥服務隊”累計解決用水難題千余次,獲江蘇省志愿服務銀獎。他常說:“測漏儀聽的是管道的‘病’,我們更要聽百姓的‘心’。”走街串巷時,他會多帶一套工具,看到老舊小區的銹蝕管道就順手維修;接到用戶咨詢電話,哪怕是反映“水小”的細微問題,也會上門排查三遍——“百姓的用水小事,都是我們的心頭大事”。
初心在考驗中愈發閃耀。2020年底,-11.3℃的寒潮襲擊鎮江,管道凍裂頻發。李迪帶領團隊開啟“白加黑”模式:白天跑遍20個水量異常小區,晚上徒步巡檢60公里主干管,連續奮戰21天。“那陣子耳朵里全是漏聲,做夢都在辨音”,但他毫無怨言。20天鎖定160處漏點,他用雙手為城市“血管”抵御嚴寒。
如今,40歲的李迪依然保持著深夜巡檢的工作節奏。從青澀學徒到測漏專家,變的是容顏,不變的是凌晨街巷里的腳步聲、按下“聽診器”按鈕的嘀嗒聲,以及面對老百姓“急難愁盼”時那句“我來上”的責任擔當。(記者 王圓夢)
責任編輯:邱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