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參評第35屆中國新聞獎自薦(他薦)作品公示
根據《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和《第35屆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報送通知》,今日鎮江刊發的作品《全國“1+10”地市州黨報(媒)全媒體行動 行走故鄉看中國》擬通過自薦(他薦)參評第35屆中國新聞獎。現將作品相關信息公示,公示期為2025年5月12日至5月16日,共5個工作日。在此期間,如有異議,可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等方式反映。
聯系方式如下:
電話:0511-85010031
電子郵箱:516097548@qq.com
地址:江蘇省鎮江市中山東路4號鎮江日報社考評辦
2025年5月11日
附件
作品參評材料
1.參評作品推薦表
2.作品鏈接及二維碼
https://share.jrzjapp.cn/davmu/share/special/VDWYla1j/index.html?preview=true
3.作品首頁首屏截圖
4.3件代表作網址(二維碼)和相應文字稿
從“共和國長子”到“出圈新頂流”—— 冰雪之都釋放高質量發展“熱動能”
https://h5.jrzjapp.cn/davmu/mobile.html?url=https://h5.jrzjapp.cn/davmu/share/holly/doc/2024/09/oNnVdUqER/index.html
今日鎮江訊(記者 吳韻晗 馬堅)9月末,走在哈爾濱的街頭,隨處可見的五星紅旗與各色鮮花特別醒目,全市上下正以全新的姿態,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
從“共和國長子”,到如今的 “網紅頂流”,哈爾濱經歷了75年的風雨兼程。當皚皚的積雪融化,展露出厚重的黑土地,隱藏在這座冰雪之都下的,是哈爾濱的一顆熾熱紅心。這份從苦寒中生出的堅定力量,推動著哈爾濱始終圍繞黨中央、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持續在產業經濟、特色文旅、對外開放等方面不斷突破、奮楫前行,迸發出冰雪之都的蓬勃生機。
產業“熱”:
科技創新走在前
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
作為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是全國最早解放的大城市,也是全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承擔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和“一五”時期國家156項重點工程中的13項。三大動力、哈飛集團等重工業、軍工業產業,為哈爾濱乃至全國的工業發展與建設提供了堅實有力的保障。
70余年來,哈爾濱經歷過重工業寒冬,也體驗過改革開放后的迅猛發展。歲月更迭,初心不改,哈爾濱以滾石上山的闖勁、爬坡過坎的韌勁,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動能轉換、增長方式轉變。在三大動力街的道路兩側,是哈爾濱曾經的“三大動力”,即哈爾濱電機廠、汽輪機廠、鍋爐廠,也是如今的哈爾濱電氣集團。電機廠黨委宣傳部部長富宏杰在展示館里向記者自豪地介紹工廠自成立以來的豐碩成果——70余項共和國“第一”和共和國“之最”。2021年,電機廠為白鶴灘水電站安裝16臺自主研制的功率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為全球單機容量最大,領先世界。
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創新研制出國產大飛機機翼板材,打破國外封鎖;哈工大“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通過驗收,我國首顆新體制通信試驗衛星“龍江三號”發射成功……數不清的科技創新與現代化實踐成果在哈爾濱誕生,新興產業正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正加速形成。
據統計,目前哈市累計建成省級數字化車間112個、智能化工廠5個。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電機廠嶄新高大的汽輪發電機沖片自動疊裝車間生產線上,我們看到黃色的機械臂上下翻飛、精準裝配。“十四五”期間,哈電集團將投資10億元建設“數字哈電”,這座老工業基地正積極推動“數實融合”的生動實踐,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美麗藍圖徐徐展開。
拼科技開辟新賽道,上項目積蓄新動能。就在今年9月1日,2024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黑龍江)開幕,哈爾濱成功簽約126億元的百萬千瓦新能源基地項目、50億元的電力裝備制造基地提升項目、40億元的船舶制造與綠色港航融合示范項目、20億元的儲能裝備制造項目、6.5億元的先進材料集成制造基地項目……科技創新“關鍵變量”已然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為哈爾濱的經濟騰飛持續注入生機活力。
文旅“熱”:
四季冰雪新體系
特色旅游業動態升級
冰天雪地的哈爾濱火了!2023年末到2024年初,一陣“去爾濱看看”的風吹遍大江南北。冰雪旅游成為這個冬季最“熱”的關鍵詞。數據顯示,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哈爾濱累計接待游客8743.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248.9億元,均創歷史新高。
冰雪旅游的熱度并非曇花一現。記者沿路走訪哈爾濱主要文旅景點,索菲亞教堂前的廣場上依舊滿是身著俄式公主裙的旅拍者,中央大街上始終有舉著馬迭爾冰棍拍照的背包客;極地館、博物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等新型打卡地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仍然有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更不必說紅專街早市、道里菜市場、中華巴洛克等美食匯聚地,更是人滿為患。
從“冰雪季”到“避暑季”,哈爾濱持續發力,精心策劃,讓夏日游延續冬季冰雪旅游的火爆,實現“全域全季”旅游競相發展。年客流量超過1.2億人次的百年老街“中央大街”,仍在持續升級改造、不斷引進新業態并進行老建筑的活化利用;夏季冰雪館打造“一年四季看冰雕”的全新場景,讓“冰雪奇緣”在夏季延續浪漫;《搖滾莫扎特》《雷雨》《天鵝湖》等演出讓哈爾濱“音樂之都”的名片也越發響亮。
2025年2月,哈爾濱將迎來第九屆亞冬會。作為曾舉辦1996年第三屆亞冬會的“老東道主”,冰城如今更加成熟、美麗、自信,向世界各地再次發出獨屬于哈爾濱的“冰雪邀約”。
開放“熱”:
向北開放新高地
多開放平臺加速探索
哈爾濱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建立之初便因是中東鐵路的重要交通樞紐而商賈云集、文化繁榮。20世紀初,有33個國家的數十萬僑民在這里生活,19個國家在這里設立領事館,哈爾濱成了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融合”是這里的關鍵詞。如今,這里更是主動服務并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高質量振興發展。
“要構筑我國向北開放新高地。”這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時,對龍江“開放”提出的新要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方向,哈爾濱在全省對外開放中擔當龍頭,加速構建“買全國賣全俄,買全俄賣全國”經貿格局,建立跨境貿易平臺,擴大俄羅斯大宗商品進口規模,挖掘貿易增量;全市多家對外貿易企業與拉美中國國際貿易協會來自不同領域的12家阿根廷企業建立聯絡機制,為新的出口市場和投資機會找到合作契合點……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哈爾濱市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240.0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5%,再創歷史同期新高。
走在哈爾濱的商業街上,中俄友好貿易商店處處可見,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哈爾濱片區的牌子高立在前。如今的哈爾濱,已開通“哈歐”“哈俄”國際班列,輻射俄羅斯123個城市;搭建“龍貿通”平臺,實現15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鐵路運蹤數據100%覆蓋;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等開放平臺創新發展正深度融入區域合作。
因貿易往來而繁榮的哈爾濱,百年來始終保持著包容并蓄、開放進取的心態。75年穩扎穩打、砥礪奮發,哈爾濱在融合發展的浪潮中不斷突破自我,展現出獨特的城市魅力與國際視野。如今,這座曾經的“曬漁網場”已蛻變為一座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市,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哈爾濱的未來,將在創新與傳承的交織中,繼續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盛世凝眸 人間仙境 湖北恩施:一座驚艷時光的自然生態城
https://h5.jrzjapp.cn/davmu/mobile.html?url=https://h5.jrzjapp.cn/davmu/share/holly/doc/2024/10/nnNyYhWZB/index.html
今日鎮江訊(記者 劉楊堂 滕建鋒)恩施,中國最年輕的少數民族自治州,2005年10月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地方”。這里被譽為“風居住的地方”,可謂風景滿眼看不盡、風情遍地解不盡,總讓人默默神往,品味浪漫與美好!這里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森林覆蓋率高,氣候宜人,是一個非常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這里以山為魂,以水為魄,各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孕育出一方水土的圣潔萬千。千百年來,花開花謝,歲月就像一條清江河,奔騰向前,永不停歇;時間就像一曲《龍船調》,放聲世界,盡情謳歌;時光就像一把犁鏵,劃過歷史的隧道,見證榮光。
1983年8月19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獲批成立,成為共和國最年輕、湖北省唯一的自治州,這里居住著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等29個民族。40多年過去,恩施州從落后到趕超、從封閉到開放、從貧困到小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州上下勇擔建設“兩山”實踐創新示范區的使命,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充分發揮特色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生態立州 綠染山河畫卷舒展
若問恩施是什么顏色?以航拍的視角俯瞰山川、仰望蒼穹:山是綠的、水是清的、天是藍的,每一幅畫面如同加了一層天然的濾鏡、拉了滿格的飽和度。這一幅幅恩施美圖,來自恩施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勁筆力,背后是數十年來綠染山河、植根文明的“畫功”。
恩施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長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態涵養區,生態資源得天獨厚,素有“鄂西林海”“華中藥庫”和“世界硒都”之稱。2008年,恩施州確立“生態立州”。2014年7月,州委六屆七次全會作出《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恩施的決定》,“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成為既定目標。2021年10月,州委七屆十一次全會作出“立足大生態、構建大交通、發展大旅游、打造大產業”戰略部署,“大生態”居于首位。2022年7月30日,州委八屆五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恩施州委 恩施州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兩山”實踐創新示范區建設的決定》,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用實際行動擦亮生態底色。
2019年以來,全州8縣市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州城空氣質量在全省13個國考城市中率先達標并連續四年穩居第一,“恩施藍”成為亮眼的新名片。全州25個國考、省考地表水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年度綜合考核中,連續3年進入全國前30名。長江兩岸造林綠化5.51萬畝,全州5公里以上382條河流(河段)和273座水庫實現河(庫)長全覆蓋,完成水土流失防治面積938.56平方公里。
筆耕綠色山水,恩施繪就一幅壯美生態畫卷:污染防治攻堅戰連續4年、生態省建設連續7年獲省級考核優秀等次,先后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成為湖北省第一個、全國第六個全域成功創建“中國天然氧吧”的地級市,累計創建省級及以上生態鄉鎮89個、生態村782個,創建比例全省第一……
“天路”如虹 打開山門連通世界
曾經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神奇美麗的恩施一度“養在深閨人未識”,甚至“抱著金飯碗,過著苦日子”。數十年來,恩施人化身“愚公”,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代一代人持續接力“交通突圍”,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立體交通格局終于逐步成型,桎梏恩施人走向山外的天塹鴻溝已不復存在,“武陵樞紐”全新氣象正款款走來:
1993年11月,恩施州唯一的民用運輸機場——恩施許家坪機場建成投運;
2005年,恩施機場改擴建后大型波音737飛機首航成功;
2019年10月20日,恩施往返柬埔寨暹粒的國際旅游包機航班首航成功,恩施航運“飛世界”。
2009年12月,滬渝高速恩施段建成通車;2010年12月,宜萬鐵路全線通車。恩施結束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百年鐵路夢也照進現實。
2020年7月,建恩高速、宣鶴高速建成通車,恩施實現“縣縣通高速”,一條條高速路連接山和海。
2022年6月,鄭渝高鐵巴東段開通運營,恩施昂首闊步進入高鐵時代。
目前,全州在營鐵路4條341公里,恩施機場開通國內直飛航線19條,在冊公路通車總里程3.06萬公里,一級汽車客運站2個、二級汽車客運站5個,物流園區4個,省級重要港口2個……大道通了,山門開了,山不再高、地不再偏、路不再遠,恩施和外界“N小時生活圈”越來越近、“朋友圈”也越來越廣。
“深閨寶藏” 破壁出圈香飄天下
溶洞天坑、伏流斷澗、奇峰異石、吊腳樓、土司城、女兒會……在鄂西這片土地,既有數不盡的錦繡奇觀,也有厚重的地域文化。多年來,恩施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發展理念,充分展現當地特色資源優勢,全力以赴推動旅游業蓬勃發展,打造特色文旅IP,加快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恩施已連續舉辦25屆恩施土家女兒會,“東方情人節”遐邇聞名;恩施大峽谷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結為姊妹峽谷,成為旅游地標……隨著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新興支柱產業的培育,恩施州生態文化旅游逐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目前全州已擁有3家5A級旅游景區和23家4A級旅游景區,2023年累計接待游客8590.57萬人次。
同時,受益交通和旅游的大發展,恩施的“廬山真面目”更多呈現在世人面前,大山孕育的無數“深閨寶藏”也紛紛破壁出圈,香飄天下。恩施地處北緯30°線,是世界上公認的黃金產茶帶。恩施玉露、利川紅、巴東紅、伍家臺貢茶、咸豐白茶、來鳳藤茶、鶴峰抹茶,品質優良,遠近聞名。“恩施玉露”榮登國事活動茶敘用茶,其制作技藝進入國家級非遺名錄、聯合國非遺名錄,品牌價值達27億元。2023年,恩施全州茶產業綜合產值突破248億元。
2011年9月,第十四屆國際人與動物微量元素學術大會上,恩施獲授“世界硒都”稱號。“恩施硒茶”俏銷全國,“恩施硒土豆”受到熱捧……以前恩施人不敢想的“山貨出山掙大錢”,如今因為生態農業快速發展而成為現實。經過40年的精心培育,一大批恩施知名農業品牌走向山外大市場,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如今走在恩施街頭,隨處可以看見掛著全國各地牌照的車輛,隨時可以聽見操著南腔北調的各地游人和客商;恩施城區也從1983年清江畔8.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萬人的小城起始,到建成區面積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萬、城鎮化率59%的全州唯一中等規模城市,硒都茶城、和潤城、九立方等專業市場綜合體拔地而起;親水走廊沿河而建,金馬、紅廟、鳳凰山、女兒會、七里坪等街頭游園鱗次櫛比……恩施,這座“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之中。
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價值轉換—— 綠色崛起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https://h5.jrzjapp.cn/davmu/mobile.html?url=https://h5.jrzjapp.cn/davmu/share/holly/doc/2024/11/zOnEWCaRg/index.html
今日鎮江訊(記者 胡建偉)金秋時節,走進上饒的青山綠水間,讓人心曠神怡。
上饒自古就有“上乘富饒、生態之都”之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依托良好的生態稟賦,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價值轉換,走出了一條綠色崛起高質量發展之路。75年的滄桑巨變,上饒正以“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的目標要求,努力把良好的生態優勢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發展勝勢。
生態環境“優”
上饒之所以被稱為“生態之都”,就在于山多、水多、植被多。不僅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三清山等名山大川,“長江之腎”鄱陽湖五分之一以上在境內,還有“獨西走”的信江和穿行于崇山峻嶺間的饒河,許多村莊也是依山傍水。
良好的生態稟賦不等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就可以歇一歇了,而是要繼續加強生態污染防范和保護修復,讓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上饒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全面打響了“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2023年,全市主要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100%,信江河、饒河、樂安河以及鄱陽湖一級支流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全市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PM2.5平均濃度26μg/m3,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97.0%,穩定保持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同時,不斷加強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節能,積極發展綠色低碳產業,能源消費結構發生了積極變化,單位產出能耗水平大幅下降。2023年全市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972.1萬噸標準煤,萬元GDP能耗為0.3015噸標準煤;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447.1萬噸標準煤,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7.4%。
城鄉面貌“新”
“希望你們保護好自然生態,把傳統村落風貌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堅持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把鄉村建設得更美麗,讓日子越過越開心、越幸福!”2023年10月1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饒市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考察時同村民們親切交流。
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上饒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在鄉村建設、交通完善、城鎮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通過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各鄉鎮垃圾中轉站、污水處理廠相繼建成投入使用,鄉村綜合環境整體有了較大提升。2023年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0.4%、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73.5%。鄉村建設進一步加強,2023年全市共建成鄉村振興示范帶22條,創建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2個,新建美麗集鎮45個、秀美鄉村點2304個。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十字騎跨式交匯的滬昆高鐵、京福高鐵在上饒通車,上饒三清山機場的建成通航,上饒以公路、鐵路、航空為主的綜合運輸體系和大交通格局逐步成型。全市公路通車里程由1949年的600公里發展到2023年的21063公里;鐵路營運里程由1979年的387.5公里發展到2023年的1146公里。
城鎮化進程也不斷加快。黨的十八大以來,上饒以信江河谷城鎮群為引領,先后推動廣豐縣(現廣豐區)、上饒縣(現廣信區)撤縣設區,不斷加快區域中心城市建設,2022年,全市建成區面積擴展到276.9平方公里。天佑大道、雙塔公園、上饒大橋、龍潭湖公園、吳楚大道等一批城市功能項目先后落成,讓上饒城區環境更優雅,交通更便利,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
文旅產業“火”
坐落于上饒市廣信區望仙鄉的望仙谷,隱于靈山山脈之中,峽谷清幽、景色怡人。但誰會想到,如今已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的望仙谷,十幾年前還因石材加工帶來的環境污染讓人望而卻步。2011年,一群從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回歸鄉村的年輕人來到了這里,一扎就是10年。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10年間他們從一條峽谷漂流干起,一步步打造,目前已發展為集贛家民俗、山水人文、古早農業、風味美食、休閑度假、親子研學為一體的文旅度假區。
望仙谷等文旅項目的成功,為上饒的發展打開了另一扇窗。黨委政府堅決圍繞把上饒打造成“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目標定位,大力開拓新市場、出臺新機制,全速推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良好的生態效應帶動了上饒文旅業的蓬勃發展。特別是2023年10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婺源石門村考察,對上饒的生態和文化旅游給予肯定,為上饒文旅事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來上饒的旅游人數和旅游綜合收入不斷攀新高。
75年篳路藍縷,75年奮勇前行。踏上新征程,上饒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繼續打好“生態牌”,做強文旅“大文章”,在不斷探索和創新中豐富著中國式現代化的上饒實踐,讓“上乘富饒、生態之都”的光彩越發奪目。
5.系列作品完整目錄
6.參評人員誠信承諾書
責任編輯:龔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