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眼鏡大顯身手正當時
——市委書記馬明龍署名文章《丹陽有“鏡”界》引發各界共鳴
金山網訊 日前,市委書記馬明龍發表署名文章《丹陽有“鏡”界》,講述了丹陽歷經五十余載,成為“世界眼鏡之都”背后的“至誠至精、創新圖強”。文章一經推出即成“爆款”,引發各界共鳴。
“馬明龍書記的深情推介彰顯了丹陽眼鏡產業非凡的魅力,近悅遠來的優良生態讓客商們紛至沓來,讓丹陽眼鏡的‘朋友圈’越來越大。這一切離不開丹陽全力打造‘丹舒心’服務品牌,做優區域營商環境軟支撐的巨大貢獻。”丹陽市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陳軍表示,為進一步幫助眼鏡產業快速發展,丹陽連續多年出臺品牌服務方案。著力提升眼鏡企業、個體工商戶開辦便利度,實現“一窗受理、一網通辦”;舉辦眼鏡行業專場招聘活動,全面支持企業穩崗就業,為眼視光學專業緊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同時,全力引導各金融機構為眼鏡行業提供低息、長期貸款服務和金融產品支持,支持相關企業產品出海、外貿跨境電商等高質量發展。“2025年,丹陽市經發局將持續開展‘惠企丹當’眼鏡行業商會和眼鏡產業重點規上企業大走訪活動,幫助廣大眼鏡企業穩預期、添動能,破解經營主體的各類急難愁盼問題,助力企業發展行穩致遠,進一步擦亮金字招牌。”
丹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丹陽有“鏡”界》寫道“丹陽眼鏡每一次創新,都是在對焦時代的景深”,這既是對丹陽眼鏡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開展一項項革新的生動闡述,也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殷切期望。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將緊扣“兩個強市”的戰略要求,進一步促進眼鏡產業鏈激活力、提優勢、強動能。一是質量強市方面,對眼鏡產業中的龍頭優勢企業進行質量提升重點培育,力爭在眼鏡產業的省級質量榮譽方面再獲新突破;加強小微企業質量提升行動,通過“產業鏈供應鏈質量聯動提升”“質量專家企業行”等方式,激發企業提質增效的內生動力。二是知識產權強市方面,利用好國家級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規范化建設試點,加大眼鏡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讓創新的種子在優質的土壤里不斷萌芽;通過“丹陽眼鏡”省級知識產權區域品牌項目,帶動丹陽眼鏡創新水平整體提升,讓活力新芽綻放出累累碩果。
丹陽市眼鏡商會秘書長袁紅錦表示,丹陽市眼鏡商會定以“全產業鏈升級”為核心,聚焦技術突破與標準制定、數字化轉型與綠色升級、品牌塑造與生態融合,將政策紅利轉化為產業動能,助力丹陽從“全球最大鏡片生產基地”邁向“世界眼鏡創新策源地”。
“文章中‘丹陽人研究鏡片,是為了讓更多人不依賴眼鏡’,這句話說出了我們的心聲!”丹陽市眼視光研究學會秘書長朱建強表示,近年來,丹陽企業依托政策紅利,將傳統鏡片從“矯正工具”升級為“視力干預系統”。要實現“讓更多人不依賴眼鏡”的愿景,還需要在技術破壁和價值鏈提升方面下功夫。“丹陽眼鏡大顯身手正當時,希望丹陽生產的每一副眼鏡,都是在為大眾視力健康保駕護航!”
“歷經50余年的發展演化,丹陽眼鏡已然實現了從生產型集群到創新型集群,再到產業創新集群的迭代和蛻變,凸顯新發展格局下產業空間布局更優、產業配套系統更全、產業創新氛圍更濃的典型產業集群特征。”江蘇大學財經學院院長、江蘇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胡緒華認為,未來丹陽眼鏡集群發展將呈現三大趨勢。第一,順應數字時代發展需求,形成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產業公地,發揮市場先行優勢,力促眼鏡產業向智能穿戴設備滲透,服務元宇宙產業發展。第二,面向新質生產力發展任務要求,形成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創新高地,發揮區位優勢,加強高校、研發機構、專業創新平臺合作,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機制,服務轉化眼鏡產業。第三,立足經濟發展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性訴求,形成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的安全陣地,發揮集群的產業組織優勢,將眼鏡產業深度嵌入地方經濟系統,在全球市場競爭中鑄就搬不走、拆不散、打不敗的產業競爭力。(記者 曹源)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