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未成年人模式”真正成為“數字護盾”
家長可“一鍵啟動”未成年人模式;提供每日上網總時長控制、使用時段設置、休息提醒、應用管理、使用情況統計等功能……近日,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在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主論壇上正式發布。這標志著未成年人模式已突破一系列技術瓶頸,實現了全方位優化和系統性升級。
隨著移動互聯網普及,未成年人“觸網”低齡化趨勢明顯。網絡世界在拓寬視野的同時,也帶來內容良莠不齊、沉迷風險加劇等挑戰。數據顯示,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已達99.9%,但網絡素養教育仍顯滯后。此次推出的未成年人模式,通過終端、應用、平臺三方聯動,實現“一鍵啟動”的便捷操作,讓技術真正成為守護成長的“防火墻”。 這一模式突破傳統單一軟件限制,構建起覆蓋硬件、系統、應用的全鏈條防護網。華為、小米等國產手機廠商的深度參與,彰顯了科技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短視頻、社交平臺的內容分層設計,則體現了精準治理的思維。從時長控制到時段管理,從應用監管到數據統計,技術工具的人性化設計既為家長賦能,也為未成年人自主管理提供可能,實現了“剛性約束”與“柔性引導”的平衡。
網絡空間的未成年人保護,不僅需要“堵”的屏障,更需要“疏”的智慧。此次模式升級的亮點,在于構建了年齡分層、內容分類、推薦分眾的梯度化內容體系。優質動畫、科普視頻、紅色教育的引入,讓網絡空間從“信息叢林”變為“成長樂園”。例如,短視頻平臺聯合權威機構打造“知識頻道”,社交軟件上線“青少年話題社區”,這些創新實踐讓優質內容成為滋養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源頭活水。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模式為優質內容創作者提供了價值實現的平臺。當兒童文學作家、科普達人的作品獲得專屬展示空間,當博物館、高校的數字化資源被精準推送,網絡內容生產便形成了“保護未成年人”的正向激勵。這種以優質供給引導健康需求的思路,正是構建清朗網絡生態的關鍵所在。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從來不是“獨角戲”,而是需要政府、企業、家庭、社會的“大合唱”。國家網信辦立足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現實需要、回應社會各界期待關切,持續指導國內軟硬件企業共同推進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工作;手機廠商與應用程序的協同聯動,展現了行業自覺;而“家長模式”與“青少年模式”的并軌設計,則激活了家庭監護的“第一責任人”作用。多方共治打造“護苗聯盟”,形成“數字育人”共識,讓網絡素養教育走進課堂、融入生活,讓技術紅利覆蓋每個家庭。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當億萬青少年既能暢享數字技術的便利,又能在清朗空間中健康成長,這便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詮釋。以未成年人模式為起點,我們期待一個更具包容性、安全性的數字未來,讓每一株幼苗都能在陽光雨露中茁壯成長,綻放出屬于這個時代的光彩。(江風)
責任編輯:華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