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中:青春力量點燃夢想 沃野揚槳改變鄉村
清晨的農業大棚里,新農人秦霖的身影穿梭在綠苗之間,午后的田地間,農技員呂娜娜用雙腳丈量農民的致富田,傍晚的鄉道上,基層工作者田易加踩著夕陽走訪完村里的最后一個角落…… 在江蘇揚中,一股青春的力量在不斷躍動,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身影活躍在鄉村振興一線,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在沃野間書寫著新時代的青春答卷。
向下扎根,用汗水浸潤鄉野
烈日當空,90后農技員呂娜娜頭戴草帽,抹了抹額頭細密的汗珠,又跟著采樣人員一起,完成了一塊地塊的土壤采樣,看著手中沉甸甸的“戰利品”,這位來自吉林的姑娘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這樣在田間奔波的場景,對于她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
“作為一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我的主要職責是將先進的農業技術傳授給農民,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呂娜娜告訴記者,在她看來只有在這片土地向下扎根,不斷去摸索,去實踐,才能真正把好的農業技術送進百姓家。
2023年,她作為一名“新揚中人”到揚中扎根,剛入職的她突然就從實驗室的“研究員”轉變為田地間的“技術員”,初來乍到,陌生的方言成了溝通的“攔路虎”,同時北方土壤狀況又與揚中當地的截然不同,且作物多為小麥、水稻等,更是與她所攻的專業方向存在偏差,為了克服這些難題,她不斷鉆研學習,在身邊同事的幫助下,在一次又一次的田間實驗、測產、采樣過程中,逐漸變成了現在能獨當一面的農技能手。
“我們積極推廣施肥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三新’模式,如今,推廣的小麥種肥同播技術不僅幫助農戶節省了人工,更增加了產量。”呂娜娜說,這些農業技術的推廣,是鄉親們從“試試看”到“主動要”的態度轉變,是越來越多的農田重現蚯蚓翻土的生機,是土地捧出沉甸甸豐收答卷的喜悅。
實干篤行,用匠心澆灌希望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揚中青年,在小島‘上善若水、自強不息’的城市精神引領下,我更加堅定了愛家鄉、建家鄉、興家鄉的信念。”這是揚中市八橋鎮黨委組織委員田易加的鏗鏘宣言,回憶起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見證了家鄉的點滴蛻變,曾經蜿蜒的村道變成了平坦寬闊的柏油路,灰撲撲的房屋外墻繪上了色彩斑斕的主題畫,潺潺流淌的景觀水系,生態廊道,盡顯鄉村好風光……這些肉眼可見的變化,讓她堅信鄉村振興大有可為。
“我們鎮許多村其實都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她深知,只有摸清各村情況,充分挖掘各村優勢,才能精準擘畫發展藍圖,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于是,她主動摸排村級發展需求,按照“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原則,深化黨建引領“三個全覆蓋”,鼓勵資源相近、發展相通的行政村抱團發展,同時幫助各村對接企業、部門共建資源,優選黨建共建項目。白天,她穿梭于企業與村之間,夜晚,她扶案研究共建方案,反復打磨項目細節,連續三年幫助村級增收100余萬元,實現了村村聯合、村企牽手的雙向奔“富”。
“初心不與年俱老,奮斗永似少年時。”田易加說基層是最好的課堂,在最好的年紀,她也將腳踏實地,竭盡所能以實績實效展現青春作為。
返鄉弄潮,用熱忱激蕩夢想
走進90后“新農人”秦霖的中草藥種植基地,一排排整齊的紫菀植株長勢喜人。“這是今年新引進的品種,目前種植了40畝,是和村里一起合作種植的。”秦霖告訴記者,如今,自己的中草藥種植基地中,種植著牡丹、赤芍、紫菀、何首烏、射干等多種中草藥,種植規模也從起初的70多畝擴大到如今的200多畝,從一名退役軍人到“新農人”,秦霖靠著他敢為人先的闖勁和腳踏實地的干勁在鄉村的沃土上深耕細作,播撒夢想。
2017年,從部隊退役的秦霖,毅然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鄉創業,只因向往家鄉的詩意田園,可是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起初他嘗試苗木種植卻遭遇市場寒冬,投入的資金打了水漂,可是他并沒有輕言放棄,在發現中草藥種植這一商機后,一路摸索,苦心鉆研,整日與土地里的草藥為伴,憑借著這股不服輸的勁頭,秦霖不僅讓自己的中草藥種植事業蒸蒸日上,還打造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并通過在種植、管理、采收過程中雇傭當地村民,帶動村民實現家門口的就業。
在島城揚中,像他們一樣躬耕沃野,燃燒青春的身影并不鮮見,00后茶咖酒館店主劉倩爆改鄉村舊屋,以小院經濟這樣的新業態為揚中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農學學子楊勇深耕草坪種植與養護技術,用所學回饋家鄉,為鄉村農業注入科技力量;90后村干部施艷文玩轉“新農活”,以數字化手段為農產品代言,帶動村集體增收……他們都是鄉村藍圖的“執筆人”,是前進浪潮中的 “弄潮兒”,步履不停、逐夢前行,讓青春夢想在廣袤的鄉村土地上開花結果。(楊文琳)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