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讓游客心頭的美好記憶永遠鮮活
“五一”假期的人潮洶涌中,文旅局長們精心設計的古風短視頻仍在社交媒體刷屏,村干部們操著方言的土味宣傳依然此起彼伏。在這場全民參與的文旅營銷盛宴里,創意與媚俗的邊界逐漸模糊,流量焦慮與服務質量的天平開始傾斜,旅游經濟這場大戲,是時候從“眼球爭奪戰”轉向“體驗持久戰”了。
文旅界變裝秀從最初的文化破圈逐漸演變為一場“內卷大戰”。湖北隨州文旅局長解偉的“丑出圈”引發輿論狂歡后,全國涌現出多位“變裝局長”,從雪原到沙漠,從漢服到機甲,造型愈發夸張卻難掩創意的枯竭。這些局長們的“花式內卷”確實吸引了不少眼球,卻忘了旅游經濟的本質是人心換人心。當某村支書模仿“東方甄選”直播帶貨,生硬地背誦著AI生成的文案;某縣長在鏡頭前大跳網紅舞蹈,僵硬的動作引發群嘲……這種病態追風,暴露出基層文旅工作者對現代傳播規律的誤讀,將新媒體傳播簡化為形式模仿,使文旅宣傳陷入“有流量無留量”的尷尬境地。
流量至上的宣傳邏輯正悄無聲息的“黑化”旅游生態。各地旅游局“殺瘋后”,為維持話題熱度,從喊麥、生吃野生菌到與東北虎摔跤,各種奇招頻出,卻放任景區廁所規劃不足、對商戶宰客現象等侵害游客權益的問題視若無睹。這種本末倒置的發展模式,終將把自己送進游客心中的“黑名單”。
個性化體驗與標準化服務應當兼容并蓄。杭州西湖的智慧化轉型提供了另一種范式,通過“城市大腦”實現30秒酒店入住、20秒景區入園、10秒景點找廁,在“無感服務”中提升游客體驗,構建旅游目的地核心競爭力。當其他景區還在比拼宣傳視頻的點擊量時,杭州已悄然完成從“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質變,無聲彰顯了最好的宣傳是游客發自內心的微笑。這種“頂層設計”與“毛細血管”的有機統一,讓宣傳流量有效轉化為服務留量,“靜水流深”的文旅發展模式,恰是多地旅游市場亟需的清醒劑。
毋庸置疑,各地文旅主動融入新媒體、運用新技術,是政府職能下沉的體現,更是提升政府公信力和親和力的具體實踐。與其在短視頻里“卷生卷死”,不如將精力投入到景區服務設施提升、工作人員服務管理培訓等方面,用精耕細作的服務贏得游客口碑。或許當我們不再執著于制造下一個“網紅局長”,當各地政府停止無效的內卷式宣傳,才能迎來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春天。畢竟,游客手機里的打卡視頻會過期,但心頭的美好記憶永遠鮮活。(圖/文 朱小曼)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