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公轉鐵”提速 撬動內陸“向海優勢”
4月25日10時42分,一列滿載光伏產品、汽車配件等貨物的海鐵聯運班列從江蘇丹陽東貨場駛出,8小時后抵達上海蘆潮港換乘海輪,駛向歐洲。這條“丹陽東—歐洲”的線路實現“天天班”常態化開行,成為中國運輸結構“公轉鐵”戰略的生動縮影。從零星試點到網絡化布局,從政策倡導到市場驅動,中國運輸結構調整正以“鐵路速度”重塑現代物流版圖,讓內陸城市獲得“沿海化”區位優勢,為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新動能。
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推動鐵路貨運跑出“加速度”。事實上,我國公路貨運量占比長期徘徊在73%左右,鐵路、水運比較優勢沒有充分發揮;且多式聯運銜接不暢,基礎設施“硬聯通”和標準規則“軟聯通”還存在堵點卡點。中央明確提出,到2027年,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需保持較快增長;到2035年,鐵路貨運周轉量占總周轉量比例需達到25%左右,這一目標直指我國運輸結構長期依賴公路的痛點。中央有號召,鐵路有行動。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鐵路貨運發送量51.75億噸,同比增長2.8%;全國鐵路貨物運輸周轉量較2023年增長10%左右,推動實現了貨物運輸“宜鐵則鐵”。此次丹陽東貨場的突破性進展,正是這一行動的具象化呈現,通過與上海港“無縫銜接”,打破了以往通過公路運輸到港口再出海的困局,實現長三角制造業與全球市場的“門到港”直連,為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注入強勁動能,也折射出我國多式聯運體系成熟度的躍升。
“公轉鐵”不僅是運輸方式的變革,更是發展理念的升級。鐵路運輸具有運量大、能耗低的特點,而多式聯運的推廣進一步放大了這一優勢。通過“公轉鐵”,大宗貨物運輸的碳排放強度達到顯著降低,如廣西天桂鋁業通過鐵路運輸鋁土礦和煤炭,年節省成本3300萬元,還減少了公路運輸帶來的污染和能耗;湖南懷化國際陸港通過“鐵海聯運”使內陸貨物直達沿海港口,企業綜合成本與沿海地區趨平,甚至更具競爭力。鐵路部門還適時推出諸如“次晨達”快捷班列,并創新物流總包服務,為企業定制運輸方案,以其獨特的運輸模式和優質的服務質量,助力降低物流成本,實現“省時、省錢、省心”的三重目標。政策的剛性約束與市場機制的結合,為綠色轉型提供了制度保障。
從“車輪上的中國”到“軌道上的中國”,“公轉鐵”戰略以基礎設施的硬實力和綠色創新的軟實力,為美麗中國建設繪制了鮮明的實踐坐標。一條條鋼鐵動脈的延伸,不僅重構了物流版圖,更讓內陸城市突破地理局限,通過“鐵路港口化”獲得“沿海化”區位優勢。當一趟趟疾馳的時代列車滿載著低碳鋁材、光伏組件、新能源汽車等“中國智造”駛向世界時,它們不僅是產業升級的載體,更是美麗中國綠色發展理念的流動宣言。(朱小曼)
責任編輯:臧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