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中:“科技+生態”養殖,“三鮮”再度出圈
不誤農時不負春,“水上春耕”漁事忙。近日,在位于江蘇揚中的江之源生態園智能化養殖基地,人工養殖的“三鮮”——刀魚、河豚、鰣魚已開捕,首批約400千克水產進入標準化車間加工后,當天就能發往江浙滬地區。
作為全國刀魚標準化養殖示范基地,近年來,江之源生態園持續探索“科技+生態”養殖模式,“三鮮”再度出圈,引發關注。
早在2011年,江之源開始試點河豚養殖。“起初養殖基礎薄弱,池塘溶氧量和飽和度達不到魚群生長需求,不僅導致魚苗死亡,還會影響餌料系數,增加養殖成本。”江之源技術顧問朱紀坤介紹,轉機出現在2014年,江之源與中國水產科研院合作,采用人工復制苗本技術提高繁殖成活率,年產量由1.2萬尾提升至100萬尾。
當年,江之源啟動了刀魚大規模養殖計劃,經歷長達3年多的“養殖記”,相繼克服了刀魚人工繁育、抗應激反應、活體捕撈運輸等難題,刀魚人工養殖存活率從4%提高到80%,而且養殖刀魚的規格、色質與野生刀魚接近。
“水產養殖極其依賴供電可靠性,停電1小時成活率就會下降20%。” 讓朱紀坤印象深刻的是,最初1畝水面配1臺0.3千瓦增氧機和水泵,但傳統增氧機無法滿足溶氧需求,每畝又新配了10個微孔增氧盤,增氧量大、覆蓋面廣,這背后離不開電力精準服務。
冬季氣溫低、水面溫差大,室外養殖受限。2022年,江之源新建1200畝溫室大棚,實施電氣化養殖,去年底將一半面積改為智能化養殖,最大程度還原長江水環境。
“一個池子400平方米,放養密度是池塘的10倍、溫室大棚的6倍。以往靠人工吸污,至少需要3天;現在新上了4臺5千瓦的微濾機,1小時就能過濾全部池水,過濾后水面上還投放水葫蘆,水質清澈見底無殘留。”朱紀坤說,每個池子配備一臺投餌機和測溫裝置、20個增氧盤,根據當季的長江水況實時調節水質,產量提高了10倍。
科技養殖,需電力護航。揚中三新供電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王軼洲介紹,起初是50千伏安,經過多次增容,現已達到了160千伏安。2022年底又新上一臺800千伏安的江之源漁業專變,用電容量提高了近20倍,持續滿足企業養殖用電需求。
在新型電力系統的加持下,現代化養殖更有底氣。“江之源所在的新西線末端是一座4兆瓦的光伏電站,光伏短時間集中并網容易對線路上用戶產生影響。”王軼洲說,去年,我們投運了全省首套光儲一體構網型儲能,平抑因光伏電量上網而導致的電壓波動問題。如果出現突發故障,這套裝置可以充當應急電源,與鄰近線路配合構建微電網,保障線路穩定運行,護航現代化養殖。
面對全自動水溫控制、增氧水泵等全電養殖設備,江之源還在供電部門的建議下,加裝了一套能效檢測系統,實時顯示各類設備用電量、建立能效監測分析,電力數據讓魚苗養殖情況更直觀。
隨著工廠化智能養殖車間建成投產,智能化、低碳化、綠色化的特色水產養殖新場景逐步呈現,一幅現代化漁業發展的向“新”畫卷徐徐鋪陳。“雖然養殖密度是原來的數倍,但先進的設備、技術、理念,可以大幅縮短刀魚、鰣魚的生長周期。”朱紀坤介紹,實現智能化養殖后,與水相關的實時數據都能及時掌握,這為科學養殖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記者 朱婕 通訊員 黃楠)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