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丹陽:科技賦能,植物工廠澎湃“綠”動力
一座顛覆傳統農業認知的“綠色工廠”正悄然改寫葉菜種植的模式。位于江蘇丹陽訪仙的圣麗園植物工廠通過構建全封閉式智能生產體系,以工業化流水線創造出的產能效益遠超傳統種植的奇跡,為現代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創新范本。
不靠太陽、不靠人工,在廠房之中也能生長植物……走進這個綠意盎然的基地,映入眼簾的并非傳統農田,而是充滿未來感的立體種植系統。置身于大棚里,在粉色LED光波照射下,雞毛菜沿著W型軌道緩慢流轉,莧菜在多層鋼架下舒展葉片。整個生產過程如同精密儀器的運轉。這里沒有土壤與農藥,無須擔憂氣候變化,植物生長所需的“光溫水肥氣”五大要素皆由智能系統精準調控。
“流水線上也可以種植蔬菜。”該植物工廠負責人蔣洪燦自豪地說。在這里,播種、育苗,佐以養分、光照和適宜的溫度,一棵雞毛菜24天就能成熟,這種精準的環境控制和高效的生產模式,讓植物能夠循光向上、拔節生長,不受自然環境的限制。
傳統種植望天吃飯,風調雨順還好,遇上氣象災害、病蟲害等就會減產。此外,不同季節需要從不同的地方運輸,物流時間長導致葉菜不新鮮,成本還高。深知傳統蔬菜種植的困境,圣麗園嘗試著為葉菜搭建一棟不靠天不靠地的“理想房子”。生產線采用高標準農業設施,培種養一氣呵成。“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生產線種植有著顯著的優勢。土地使用率與傳統相比是1∶6,種植茬數1∶3,產量效益是傳統葉菜種植的12倍,且人工需求降低。”據蔣洪燦介紹,目前,圣麗園主要以生產雞毛菜、莧菜、空心菜、菠菜等葉菜為主,批量工廠化生產后,填補傳統種植時的市場空白。
資源利用也講求經濟高效。“我們實施計量式水肥一體化,更精準、更方便、更智能。”該植物工廠生產主管葛忠芳介紹,這種精準的資源利用方式,不僅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還降低了生產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
大棚設計科技感十足,采用雙層膜、內外保溫、地暖等設備,實現全自動化生產,智能溫控、“光水肥氣溫”均實現物聯網控制。從去年9月到今年1月,圣麗園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實驗工廠,投放了1萬盤葉菜種植盤。2月產出第一批莧菜,共1000公斤,單價30元/公斤。
透過精準的環境控制和高效的資源利用,植物工廠能夠實現全年無休的生產,不僅滿足了高端市場對高品質葉菜的需求,還減少了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現代農業的綠色轉型必須突破‘靠天吃飯’的桎梏。目前基地產品主要面向高端市場,為其提供穩定的供應鏈。”蔣洪燦告訴記者,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建設10個3000平方米的標準化工廠,建立標準化體系,統一建設、運營、管理、追溯、自動化模式,打造可復制的植物工廠。
在消費升級與生態保護的雙重驅動下,圣麗園模式正激活農業綠色發展的“乘數效應”。“相信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植物工廠必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綠色。”蔣洪燦信心滿滿。(陳志奎 唐菀瀅)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