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改革破冰 科技賦能 激活黃金水道新動能
2月7日17時,鎮江孟家港國際儲運發展公司碼頭,中國香港籍“奧斯陸勇士”輪卸完4.93萬噸煤炭后鳴笛離泊。從2月5日靠泊到完成作業離港,僅用時兩天。
“按過去的流程,離岸手續至少要再等半天,現在系統自動并聯審批,船卸完貨就能直接出港。”鎮江飛揚國際船務代理有限公司船務部經理吳珊珊輕點平板電腦,向記者展示“海事通”APP上實時更新的辦件狀態。這一變化,源于鎮江海事局推動的國際航行船舶出口岸查驗“一件事”改革。
在鎮江海事局指揮中心,工作人員正緊盯大屏幕,遠程指揮過往船只避讓“奧斯陸勇士”號。望著屏幕上實時跳動的船舶動態數據,鎮江海事局政務中心主任孫權告訴記者,在長江鎮江段,平均每天有3艘以上的外輪靠離泊,每艘船都需要海事部門專人對接指揮。
過去,外貿船舶辦理出口岸手續需依次向海關、邊防、海事3家單位提交紙質材料,耗時費力。孫權回憶:“代理公司常常抱著材料‘跑斷腿’,若遇部門間銜接不暢,船舶在港多停一天,企業損失就達數萬元。”這一痛點,在2024年迎來轉變。
2024年初,鎮江海事局將出口岸手續告知承諾制列為年度改革創新項目,聯合海關、邊防等部門,將線下“串聯”辦理改為線上“并聯”協作。“信用良好的代理公司可用‘告知承諾書’替代傳統聯系單,手續辦理時間大大壓縮。”孫權介紹。試點期間,8家代理公司率先嘗鮮,全年辦理手續1215艘次,占鎮江口岸到港船舶量的73.7%。
改革的深化離不開技術支撐。2024年12月,海事部門聚焦外貿出口環節便利化運輸服務需求,研發上線船舶“出口岸聯系單”電子化功能模塊,推行出口岸查驗“協同網辦”,有效賦能外貿運輸便捷暢行。
“過去各部門系統‘各自為戰’,如今信息自動抓取、并聯處理,企業只需一次申報。”孫權向記者演示了操作流程:代理登錄統一端口,上傳材料后,系統實時推送至3家單位,審批結果“秒回”。
“改革的核心是信任,但絕不是‘一放了之’。”孫權拿起一份《船舶出口岸告知承諾書》解釋,“企業承諾材料真實,我們即辦即批,事后通過‘雙隨機’抽查壓實責任。若發現失信行為,將納入黑名單并取消便利措施。”這一模式既釋放了行政效率,又倒逼企業誠信自律。目前,鎮江全港21家外貿單位已納入“一件事”辦理體系,電子化覆蓋率100%。
新春第一會上,鎮江海事局“口岸‘告知承諾’讓遠洋外輪‘零待時’”舉措獲評“2024年鎮江市優化營商環境典型案例”。支撐起這份榮譽的是一組硬核數據:2024年鎮江港外貿貨物通過量達5050.9萬噸,同比增長8.7%;船舶在港停靠時間減少近1000小時,增加港口吞吐量200余萬噸,為港口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超千萬元。新春戰鼓催征急,深化改革未有窮期。在采訪中,孫權透露了下一步計劃:2025年,海事部門將聯合市口岸辦推動智慧口岸系統升級至“3.0版本”,重點開發遠程查驗、智能監管等功能。“比如利用5G+AI技術,執法人員無需登輪即可完成部分檢查。通過整合港口、航運、物流數據,構建全鏈條監管平臺,用科技賦能兌現‘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承諾。”
“辦件快一分鐘,船舶就能多搶一海里,經濟活力就能增一分。”這場關于效率與創新的競賽,正在江河交匯處書寫著“水運江蘇”的鎮江答案。(記者 陶立波 通訊員 孫世權)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