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向綠、政策扶綠、攻堅護綠—— 擦亮低碳品牌,打造美麗江蘇鎮江
金山網訊 江蘇鎮江,2012年被列入第二批全國低碳試點城市,2014年入選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十多年來,鎮江用實踐落實理念、用創新破解難題、用堅持追求目標,積極探尋綠色轉型之道、減污降碳之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低碳品牌持續擦亮,美麗鎮江建設成效漸顯。
產業向綠,強勁打造美麗鎮江的主引擎
產業興,則城市興,產業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源源不斷注入動能。在低碳環保領域,亦是如此,產業向綠,帶動城市不斷向綠而行,綠色產業正不斷成為打造美麗鎮江主引擎。
在國能江蘇諫壁發電有限公司(下稱諫壁電廠)的萬噸碼頭,橙色龐然大物格外顯眼。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一大型設備就是國內首臺基于荷電多相流技術的抑制塵卸船機,是公司團隊和駐鎮高校聯合開發的針對碼頭卸船機械的抑塵裝置。隨著該設備成功投運,卸船機碼頭主要揚塵排放指標下降了90%,抑塵效果已達行業領先水平。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發電廠的應用,這項技術還推廣到了散貨碼頭、礦山等場景,含“綠”量成功轉化為含“金”量。
在鎮江市,像諫壁電廠一樣踐行友好減排的企業越來越多,鎮江市還從產業、能源、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打開突破口,在綠色發展中尋找新的機遇和動力。
立足產業高端轉型,鎮江市在國內率先出臺《綠色工廠評價指標體系》,創成江蘇唯一的國家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城市,立足產業基礎,著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加快構建“四群八鏈”現代產業體系,推動新舊動能加速轉換。
與此同時,鎮江市還不斷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持續優化能源供給結構;創新“多式聯運、設施聯通”的運輸組織模式,建成全省首家低碳交通管理平臺,推動大宗貨物和集裝箱“公轉鐵”“公轉水”,試點打造“零碳”港區、服務區、船閘和2條國家級低碳高速公路,京杭運河水上服務區成為全國首個以污染防治為主題的“綠色港航”示范基地;全面執行綠色建筑設計標準,涌現出中瑞生態產業園等一批高星級綠色建筑項目,分類推進城區綠色化改造,對老舊住宅小區實施“海綿+節能”改造方式,實現老建筑“穿新衣、戴新帽、換內膽、整環境、降能耗、節資源”的華麗轉身。
政策扶綠,激發打造美麗鎮江的新動能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鎮江致力釋放機制改革“最大紅利”,放大政策扶持“財政杠桿”,用好科技創新“關鍵變量”,為低碳城市建設開出了一劑劑“良方”。
改革賦能增動力。鎮江市城市碳排放核算與管理平臺(簡稱“碳平臺”)作為全國首創,持續優化升級,打通了碳排放數據壁壘,激活碳排放數據價值。2023年,“碳平臺”開通企業端,深入企業的車間、工段、設備,實時追蹤、分析能源流、碳排流。
政策引領企業向好。不久前,鎮江市印發《鎮江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鎮政辦發〔2024〕19號),以更加科學化的工作機制應對重污染天氣,也以更加人性化的管控模式為企減負。“改動后,應急預警啟動條件更加統一和科學。”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說,應急管控措施與時俱進之余,新發布的《預案》也對企業開展差異化管控,通過政策引領,提升企業“向好”的信心和決心,實現環保與發展的“雙向奔赴”。
“市級財政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多年來呈持續增長態勢。”市財政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增長的數字體現著市財政局切實扛起治污攻堅的政治責任,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給予保障。圍繞污染防治重點工作任務,鎮江市統籌各級財政資金,支持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財政支持綠色發展的同時,還發揮“指揮棒”職能,指揮共同“逐綠”。據悉,根據相關考核數據結果,市財政將下達返還及獎勵資金,全部用于各區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項目,以環境激勵政策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強能力。聚焦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需求,近年來,鎮江市不斷健全完善“揭榜掛帥”相關制度,優選技術解決方案,幫助企業開展綠色低碳核心技術攻關,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地標性技術成果,涌現出一批優秀節能降碳技術,比如恒神股份有限公司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同研發的復合材料風扇葉片,有效提升航空器對大推力、低噪聲、低能耗的需求;江蘇奧雷光電有限公司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同研發的多通道柔性光波導組件,能以超低的彎曲半徑實現芯片間的高速互聯等。
攻堅護綠,守牢打造美麗鎮江的壓艙石
近年來,鎮江市深入推進長江造林綠化和濕地保護,建設生態景觀防護林6590畝,沿江兩岸沿線1公里范圍內森林質量提升約1.9萬畝,初步建成“一帶多點綠美長廊”保護格局。從嚴落實長江“十年禁漁”,設立鎮江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7000多畝江灘濕地全部停止并退出農業生產、水產養殖活動,“水中大熊貓”江豚從芳蹤難覓到漸趨活躍,三五成群戲水畫面頻現長江鎮江段。
珍稀物種頻頻現身,體現鎮江市生態環境不斷向好。據了解,鎮江市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有序推進,珍稀瀕危物種頻現,其中不乏粗梗水蕨、杜衡、鳳頭鷹、紅嘴相思鳥、斑頭秋沙鴨、拉步甲、中華虎鳳蝶等在江蘇地區極其罕見的物種。
“從珍稀瀕危的物種情況來看,我們發現青頭潛鴨,它是極度瀕危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還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震旦鴉雀。”江蘇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股份公司團隊調查人員陸凱說,更讓人驚喜的是,在調查過程中,還發現了一些在鎮江已經多年沒有記錄的物種,“例如我們在豚類保護區江灘上發現罕見的遷徙候鳥黑眉葦鶯,以及我們在十里長山通過紅外相機捕捉到多年未見的花面貍。”
陸凱表示,鎮江市整體生態系統非常有特點,既有長江濕地灘涂,又有寧鎮山脈森林生態系統,山水交織,孕育了獨特的生物地理區系。隨著越來越多的珍稀物種在鎮江市露面,種種“精靈”見證著鎮江市生態環境保護成果漸顯,人與自然愈發和諧。
2013年至2023年,鎮江PM2.5年均濃度下降了48.6%,優良天數比率提高了15.9%。成績喜人但治污攻堅力度不減。截至目前,鎮江市年度534項治氣工程已完成64.8%,國三及以下柴油貨車已淘汰輛871輛,全市重點企業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下降10.7%、11.7%、3.4%。實施年度水污染防治重點工程34項,今年1-6月太湖流域21個地表水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100%,排查整治工業“散亂污”企業163家。推進高風險遺留地塊管控,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計完成治理行政村223個,治理率達46.7%;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建成“無廢細胞”72家。(全媒體記者 單杉)
責任編輯:華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