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1年524家企業“蝶變” 南京“小升規”再加速
2020年,南京凈增規上工業企業524家,凈增數超前10年凈增數總和,順利完成去年起實施的“規上工業企業追趕三年行動計劃”首年目標。 “開門紅”來之不易,“三年追趕”路途艱辛。
目前南京市共有工業企業2萬余家,而蘇州超10萬家,差距明顯。如何實現“三年累計凈增規上工業企業2000家以上”,成為擺在南京市相關部門、板塊、企業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1年524家企業“蝶變”,超前十年“規上”凈增總和
規上工業企業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是經濟運行的“穩壓器”“加速器”,其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制造業發展水平。
南京是東部制造業重鎮,而規上工業企業卻成了南京市制造業的一塊短板。截至2019年底,南京市規上工業企業總數僅為2707家,省內排名處于中游,與中心城市、省會城市定位不符。
落后就要奮起直追。
2020年6月,南京市啟動“規上工業企業追趕三年行動計劃”,力爭通過三年時間,累計凈增規上工業企業2000家以上。
宏闊目標之下,路徑明晰——
把規上工業企業培育作為新產業行動計劃中的重點任務推進落實,重點考核、定期通報;
建立企業升規培育庫,開展“一企一策”專項服務,組織供需對接,助力企業開拓市場、爭取訂單,幫助企業解決成長中的困難和問題;
線上線下專題培訓;
開展一對一上門走訪服務,為每家企業有針對性地制定一份發展建議書;
……
一系列精準服務舉措激發了市場主體的活力。
江蘇智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看準倉儲物流智能化升級的市場趨勢,果斷從供應鏈咨詢服務和倉庫集成服務轉型為智能制造,不斷深化智能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智能倉儲領域的應用,以電力行業為依托,幫助傳統行業實現倉庫智能化轉型,提高倉儲管理效率。
“這項轉型正是公司成功升級為規上企業的重要引擎。”公司總裁蔡傳玉表示,目前公司已成為國內領先的提供智能倉庫整體解決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業務覆蓋北京、江蘇、天津等省份和直轄市,典型行業客戶包括電力、醫藥、通信等。
政企齊心,追趕步伐越邁越大。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末南京市有規上工業企業3231家,其中2020年凈增524家。全年累計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增速位列全國GDP前10城市第一。
追趕再加速,今年要新增4000家工業企業
首戰告捷,但要拿下“三連勝”,還得一步一個腳印。
首先是打好底子。
“小升規”(小微企業從規模以下升級為規模以上),“小”是基礎,是底子。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南京市工業企業共有2萬余家,而省內規上工業企業數排名首位的蘇州,則有超10萬家工業企業。南京市部分區反映,轄區內企業能“升規”的已經升了,剩下的企業數量有限,甚至要從服務業中挖潛力。
為夯實基礎,今年南京市將推行新增4000家工業企業計劃,為培育規上工業企業開辟更廣闊的肥沃土壤。同時,進一步加大新型都市工業發展力度和區域,通過老廠房改造、老校區盤活等方式,積極引進和培育規上都市工業企業。
其次要鞏固優勢。
數據分析顯示,從行業分布看,在41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南京市3231家規上工業企業遍及36個大類行業,類型相對完備。
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以及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四個行業,每個行業的規上企業數量均超過300家。前三個行業,2020年均新增超百家。
南京寧榮斯通機電設備有限公司主要產品包括氫燃料電池金屬殼體及金屬零配件、風力升降梯金屬箱體及零配件,以及其他通用鈑金類產品。
“現在國內外倡導零排放、綠色清潔能源,全球掀起了氫燃料電池運用的浪潮,已經進入到民用階段。”該公司負責人稱,他們跟進行業潮流,通過增加設備投資和擴大生產規模,在2020年新冠疫情嚴重時,創造了銷售翻番的佳績。
再次是南京市區兩級聯動,各板塊齊發力。
2020年,南京江北新區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19家,排在南京市前列,今年目標任務是新增100家。
南京江北新區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江北新區將進一步推動各部門協同,充分梳理挖掘企業和項目清單,突出抓好科技型、創新型、初創型企業入庫培育,重點關注新區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同時,定期開展惠企政策培訓,讓企業真正理解吃準政策,熟悉政策的辦理方式和辦理程序,全力推動規上工業企業培育工作。
最后,減少“退庫”,助力升規成功企業更上一層樓。
南京力通達電氣技術有限公司專業從事電力設備智能化及在線監測裝置及智能運維系統的研發、生產、集成、銷售及服務,2020完成銷售收入6200萬元,順利實現“小升規”。
公司總經理周正超介紹,下一步,公司將進一步擴大既有市場,向市政管廊、燃氣管道、水務管道、地鐵等方向拓展,并成為智慧城市的解決方案供應商。2021年,公司力爭銷售收入過億元。
主動聽企業“訴苦”,“一企一策”釋放升規潛力
繼3月30日南京市首場規上工業入庫培育企業座談會后,規上工業入庫培育企業專題會(江北新區專場)于4月23日舉行。
會場上,每一位企業家都收到了一份調查問卷,內容涉及政策、融資、產品銷售及市場拓展等多方面,調研了解企業在經營發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難和實際訴求。
小微企業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企運網COO馮顯杰為在場企業家詳細解讀了企業升規的資金獎勵等各項扶持政策。自去年以來,她一直在參與南京市規上工業入庫培育企業的培訓工作。
“資金困難是入庫培育企業反映最多的問題。”馮顯杰說,小微企業要想進一步發展,需要資金進一步加大研發、擴大生產。
通過調研發現,貸款利率和其他成本太高,銀行抵押要求過高和貸款手續繁瑣,以及缺乏專門對中小企業的信貸產品和專門為小型微型企業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等,成為入庫培育企業在融資方面反映最多的困難。
此外,廠房問題也是在馮顯杰巡講過程中企業經常咨詢的問題。
“企業升規對投入生產的廠房有一定要求,小微企業想進一步發展也需要廠房擴大再生產、投入研發實驗等。”馮顯杰介紹,南京市主城區企業以商業、服務業居多,有的區甚至沒有工業用地。一些企業的辦公地設在主城區,將廠房建在郊區,甚至蘇北、安徽一帶,給升規條件認證帶來難題,出現了有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了數千萬元,而沒有升規的特殊情況。
激發企業活力,是關鍵之舉。
目前,南京市企業服務中心已分別在江北新區、江寧、浦口、高淳等工業集中區開展調研,通過調研了解企業在升規過程中的困難和訴求,力爭打通市場主體升規“腸堵塞”問題,釋放升規潛力。
一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的負責人介紹,公司去年銷售額有1000多萬元,目前主要面臨研發成本大,疫情期間原料成本高、利潤低等資金問題,急需醫學專業的營銷人才,希望與醫療、科研機構合作解決科研人員短缺的難題。
“市場開拓方面,存在銷售渠道狹窄、進駐電商平臺困難的問題。”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還因為錯過了醫療器械的備案,造成參加招投標困難。
企業有訴求,政府有響應。
據悉,南京市對規上工業入庫培育企業實施“一企一策”專項服務,調研了解到的企業訴求將提交到市企業訴求辦理平臺,幫助企業解決問題,為升規培育企業提供精準服務。
專家建議:規模質量與創新意識要雙提升
“從整體上來說,南京規上工業企業發展現狀良好,具有對經濟支撐作用強、后備力量和項目來源充足等特點。”南京工業大學社科處處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紅喜教授接受采訪時說。
南京區位優勢顯著、經濟發展迅速、創新要素匯集、高校資源豐富、科技人才眾多,創新名城建設背景下,科創平臺創新資源集聚能力不斷加強,科創優勢逐步凸顯,全社會研發強度不斷增大,為規上工業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特別是2020年6月《南京市規上工業企業追趕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這部分企業獲得了更加豐沃的發展資源,前景光明。
然而,南京規上工業企業的數量與省會城市地位還不相稱,且近半數企業的研發活動較少甚至沒有,創新意識還有待提高,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尚未充分體現。同時,一些規上工業企業知識產權保護能力不足,且維權成本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企業的研發意愿。
陳紅喜建議,南京在推進“規上工業企業追趕三年行動計劃”過程中,應積極融入做強創新主體、打造產業地標、推動創新協同、優化創新布局、營造創新生態的全局全過程,確保規上工業企業規模質量提升的同時,與其他類型的企業發展彼此支持、系統協調,在創新體系中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價值。
其次,要促進優勢資源順利導入規上工業企業發展需求中去,依據具體需求,詳細地制定相應的保障措施,精準服務舉措,全面推進規上工業企業培育工作。特別是在入庫培育、項目投產、臨退幫扶、擴大銷售方面,都可以結合南京產業特點和整體布局,全力支持、積極引導、做好保障。
此外,要鼓勵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完善梯隊建設,優先保證龍頭企業獲得優質資源,通過高質量發展帶動行業發展和上下游企業的配套集群,進一步保證行業內部的資源配置更為高效。
最后,要確保政策行動落實到位。一方面,要幫助企業準確理解“小升規”及其他系列惠企政策,合理享受政策待遇,另一方面,要在強化投融資對接機制建設等方面,不斷強化執行和監督力度,按周按月去推進落實計劃。
南報融媒體記者 徐寧
責任編輯:盛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