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小鮮@基層之治】從“隨手扔”到“隨手分” 老小區垃圾分類4個月成典范
“垃圾集中存,整潔又便民;垃圾不落地,小區不落塵;垃圾分類好,廢物變成寶;處處講衛生,人人增文明。”在南京秦淮區三山花園小區,68歲居民胡利群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把垃圾分類好,并送到小區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他還把自己的心得編寫成歌,在鄰里間傳唱。
過去,三山花園小區的環境衛生并不好,幾十個垃圾桶散落在各個樓棟單元門附近,垃圾落地氣味刺鼻是常有的事。今年6月開始,隨著垃圾分類的開展,撤掉了小區里所有垃圾桶,設置了分類垃圾投放點,短短4個月,環境脫胎換骨,變得干凈整潔。
改變習慣,在廚房增加一個垃圾桶
胡利群的家位于四樓,是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屋內整潔有序。“我和老伴兩個人住,每天產生的垃圾并不多。以前廚房里放一個垃圾桶,垃圾分類后增加了一個垃圾桶。”胡利群邊走邊說,帶著記者“參觀”廚房里的垃圾分類。
廚房的臺面上放著一個迷你垃圾桶,專門存放廚余垃圾;地上放著另一個垃圾桶,里面存放著廢紙、舊毛巾等物品。“以前廚房里只有一個垃圾桶,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在一起。我們兩個人產生的垃圾很少,每天都倒浪費垃圾袋;等把垃圾袋攢滿了,垃圾放置時間長,又容易發臭招蟲子。現在,廚余垃圾每天都倒,其他垃圾沒有味道,等垃圾袋裝滿了再送到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胡利群說。
三山花園是秦淮區68個垃圾分類先行先試小區之一,今年3月啟動垃圾分類宣傳,今年6月開始試點垃圾分類。“工作人員上門指導,還給我們發放垃圾分類小詞典,圖文并茂,一目了然,在家對照著分類,不難。”胡利群說,經過4個多月的試點,他和很多鄰居一樣,以前是隨手把垃圾扔進垃圾桶,現在逐漸習慣先分類再投放,而且逢人都要說一說垃圾分類的好處。
撤桶設點,信任化解“鄰避效應”
在小區試點垃圾分類過程中,撤除原有的垃圾桶不容易,新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往往更難。“選址要合適,太偏的話,居民丟垃圾跑得遠肯定有意見;合適的位置靠近居民樓,一些居民又不樂意。”雙塘街道垃圾分類辦公室負責人芮行坤說,三山花園小區的試點工作也遭遇過這樣的矛盾,但最終以信任化解了“鄰避效應”。
在三山花園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位于8號樓和14號樓之間,距離最近的一樓窗戶也就十幾米遠。聽說全小區的垃圾將集中投放于此,這兩棟的兩戶居民堅決反對,擔心臭味難聞。“聽說建在自己家窗戶邊,一開始絕大多數居民是不樂意的,反對很正常。他們認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和普通垃圾桶一樣,容易產生污水和難聞的氣味。”芮行坤說。于是,在介紹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相關知識的同時,街道和社區組織居民參觀已建成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現場直觀的感受讓居民不再那么盲目地反對。
實地參觀考察后,居民還是有些不放心。于是,三山花園小區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啟動試運行,每天請居民身臨其境感受和監督。最終,看到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的整潔和無異味,居民最終欣然接受。“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每天進行沖洗和消毒,所有工作都對居民開放。以前小區垃圾桶有臭味,現在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聞不到味道。大家都了解了真實情況,并對垃圾分類的美好有了實際感受,自然就從反對轉為支持。”三山花園小區垃圾分類督導員王文全說。
“鄰避效應”往往并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信任的問題,開放是最好的“化解劑”。因此,不應以鄰為壑,而應敞開大門、以鄰為親,畢竟百聞不如一見。如今,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宣傳垃圾分類的隊伍中,三山花園小區也成為外界學習的典范。
變廢為寶,積分兌換熱情高
在三山花園,有時垃圾也是“寶貝”,能換到生活用品。居民根據正確投放的垃圾的重量獲取相應積分,每周定時前往積分兌換處換取牙膏、洗衣粉等生活用品。“像快遞盒子這些可回收垃圾我都攢著,周末到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進行積分兌換。”居民胡利群說。
雙塘街道建立起“一戶實名、一袋分類、一日兩投、一人督導、一卡注冊、一牌公開、一表公示、一號監督、一月評比”的“九個一”垃圾分類工作“雙塘模式”。雙塘街道垃圾分類辦公室負責人芮行坤說,“一表公示”是指將垃圾分類收運信息明確公示,包括收運車輛號牌、責任人、聯系電話、清運時間等,讓居民明確知道垃圾的最終去向;“一號監督”則是公示出混收混運的投訴電話,居民一旦發現混裝混運現象,能及時監督、投訴。
如今行走在小區里,居民胡利群心情舒暢,環境變好了,他和老伴更愿意常下樓散步;有些垃圾還能變廢為寶,積分兌換催生更高的積極性,而且讓他們覺得在靠近文明時尚。
垃圾分類看似小事,卻牽著民生、連著文明。今年以來,秦淮區主要領導多次現場調研垃圾分類工作,要求垃圾分類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力爭在各主城區中樹立起典范作用;將對不符合要求的分類行為,采取責令改正、拒收、罰款等措施,用短期“陣痛”立下長期“規矩”。
記者手記
分類在指間 文明在心中
在家庭生活中,丟垃圾是一件小事,毫不起眼也無足輕重。其實,垃圾分類,小事不小,分類在指間,文明在心中。
在實施垃圾分類過程中,可能遇到不同的困難和矛盾。實施垃圾分類,并不是在家里多擺個垃圾桶、在小區里新建個垃圾分類投放點那么簡單,而是意味我們改變不環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在三山花園小區,居民從一開始反對,到試點初期的疑惑,再到如今的支持和擁護,他們既是行動者,也是受益者。
垃圾分類不是一陣風,也不能一蹴而就。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因地制宜、合力推進,要撬動社會力量、社會資源來共同推進,讓垃圾分類從“新時尚”變為生活習慣。
責任編輯: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