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 森林里飛出“綠富美”
“你看,這就是茶園,我們的茶葉特別受歡迎,根本不夠賣。”9月4日上午,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華豐村村民高桂梅指著鳳凰茶廠里的茶園告訴記者,過去只會守著這片好環境,現在學會了利用這份好資源,“村里林下經濟搞得火熱,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本來就不沖突!”
什么是林下經濟?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旅游業等。“我們這里樹多林多,今年還獲評了‘國家森林鄉村’。”華豐村黨總支書記孫陽介紹,他們將鳳凰山合理利用起來,依托豐富的林業資源,因地制宜地加入“綠色”產業。
“以茶廠來說,我們通過‘林+茶’模式,在鳳凰山3號山開發了30多畝茶園,加上其他山頭的茶園,總共100多畝。”村民劉光明介紹說,“平時由附近村民過來打理,每年增收幾十萬元。”
記者了解到,茶廠種的是小葉綠楊春,村里將茶園分給鳳凰山林場職工承包經營,大大激發了大家的積極性,茶葉獲得了無公害證書,特別好銷。“林下種茶,夏能遮蔭、冬成溫室,還能涵養水土,茶園和森林伴著島嶼霧氣氤氳,又形成了新的景觀。”高桂梅說。
思路活了,道路寬了,華豐村村民又動起了民宿的腦筋。“目前有6戶搞了民宿,一年大家能增收十多萬元呢!”高桂梅說,“我們這里空氣好,每逢節假日民宿都住得滿滿當當的。”
林下經濟要“混搭”著玩。“未來4號山將打造露營、卡丁車等項目,1、2號山會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孫陽介紹,通過發展林下經濟,不僅吸納了村里剩余勞動力就業,還促進了多種產業的協調發展,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
如今,華豐村通過深挖“森林+”產業內涵,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讓森林的“綠”與林下經濟的“火”相映成趣,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村子成了真正的“綠富美”。
責任編輯: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