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江蘇淮安:白馬湖上演“變形記” 打造水生態修復“江蘇樣板”
湖泊管理保護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問題在水里,根子卻在岸上,需要多個部門協同作戰。近年來,江蘇淮安探索實施省、市、縣、鄉、村五級湖長體系,使得白馬湖重現碧波蕩漾,成為水生態修復的“江蘇樣板”。
初夏的白馬湖,天藍水凈、林茂草豐,從空中俯瞰,這里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調色盤,看著眼前的壯麗風景,誰能想到,幾年前的白馬湖卻是另一番情形。
從“沒人管”到“有人管” 重現碧波蕩漾
“之前,白馬湖湖區的漁民把湖面劃割成若干個小塘口,像棋盤一樣在里面養殖。”淮安市金湖縣前鋒鎮白馬湖村黨總支書記蔣貴清的一席話,讓人腦海中浮現起昔日白馬湖圍網泛濫的模樣。
遍布漁網和圩梗的白馬湖令人觸目驚心,為此,淮安痛定思痛,花大力氣實施退圩還湖、清水入湖、清淤凈湖、生態養湖“四湖”工程,同時,對上游的10條重要河道進行治理,通過截污治污、清淤泊岸等措施開展生態修復。如今,湖區凈水面積擴大到86.7平方公里,相當于再造了一個白馬湖,水質由劣五類提升至Ⅲ類水標準,核心區水質達到Ⅱ類水標準,成為淮安市第二備用水源地。“經過這一系列的措施之后,白馬湖的水質是越來越好,生態環境也逐步改善,物種也越來越多,從原來的10余種,現在已經恢復到了40余種。”淮安市白馬湖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生態項目處副處長李小菠介紹說。
湖區生態修復并非一勞永逸,需要長期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白馬湖橫跨江蘇淮安、揚州兩地的4個縣區、7個鄉鎮和2個省屬農場,涉及到133個村,20萬農民,漁民,漁政、環保、公安等10多個部門都有權對湖泊實施管理,但由于區域廣、范圍大,各地各部門基本處于“九龍治水、各管一段”的狀態。看似人人都有責任,人人都來管理,實際上,管理的效率卻十分低下。影響白馬湖生態的漂浮物水花生一度出現“這片水域剛治理好,那片水域又飄過來”的尷尬局面,這也成了白馬湖生態修復的痛點和難點。“上游的水花生往下游放,這個縣的水花生放到另外一個縣去,所以說大家都沒管,也不知道怎么管。”白馬湖村黨總支書記蔣貴清無奈地說。
從“多頭管”到“統一管” 破解管理難題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將多頭管理的各地各部門進行有效整合,通過實施湖長制來統籌管理,明確責任,白馬湖由省、市、縣相關領導和鎮村一把手分別擔任相應一級的湖長。省級湖長在省級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市、縣級湖長協調解決資金、人力等問題……一級湖長、一級責任,終身負責、通力合作,徹底告別了過去“多頭管理、誰都能管、誰都不管”的現象。
實施湖長制后,過去一些困難重重的事,現在都有了妥善的解決辦法。就拿“退圩還湖”來說,因為涉及到漁民上岸后的安置問題,一直是個難啃的“硬骨頭”。如今,由市縣鄉村湖長統一組織實施退圩還湖工作,層層推進落實,最終確定了安置方案,不但為上岸漁民辦理了醫療、養老等相關社保,還協助當地成立漁業合作社,通過劃定專門的水域,組織漁民開展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并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幫助漁民轉型增收。
湖區漁民劉元標抓住機遇,開起了漁家樂,當上了微商,在朋友圈里銷售白馬湖水產品,收入比以往增加了十多倍。“前后一比,差距很明顯,之前我每年的收入就是一兩萬塊錢,現在有二三十萬的收入。”有序的管理改善了白馬湖的水質,遏制了過去濫捕的現象,白馬湖的漁業資源越來越豐富,水產品質量不斷提升,經濟效益也水漲船高。如今,劉元標賣的湖蝦從幾元錢一斤,漲到了幾十元錢一斤,仍然供不應求。
從“管不住”到“管得好” 打造江蘇樣板
在開展生態修復的同時,淮安還通過布局產業、調整土地、盤活空間,不斷集聚白馬湖旅游資源,成立白馬湖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對規劃控制區內的生態環境進行集中保護、投資、建設、經營和管理,較好地支撐和帶動了白馬湖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白馬湖將文化創意、養生養老、度假休閑、生態農業作為四大主導產業,“生態+旅游”形成了良性循環,大湖里長出了“金元寶”,在外闖蕩的游子們也陸續回到了家鄉。“白馬湖給我們創造了很多的就業機會,所以我干脆就回來了。”淮安白馬湖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景區游船主管胡懿說。
把河湖治理好、保護好,事關生態文明建設長遠大計。白馬湖通過實施湖長制,湖水變清了、景色變美了,生態系統不斷恢復,環境質量得以改善。如今的白馬湖,又瞄準了一個新的目標,以湖灣生活為核心,打造獨具江淮特色的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和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推動白馬湖成為市民和游客心中“地理上緊鄰城市、心理上遠離城市”的美好生活目的地。淮安市白馬湖投資建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應磊表示:“生態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我們將不斷深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完善生態保護和涵養功能,保護好白馬湖這一湖碧水。”
責任編輯:吳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