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發展底板 揚州推硬核政策舉措全面加強基層基礎建設
在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的關鍵時刻,一次重要會議、一份重磅文件,在全市上下激起強烈反響、確立鮮明導向——
3月26日,揚州市委、市政府召開全面加強基層基礎建設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動員大會,正式出臺《關于全面加強基層基礎建設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施意見》,核心和主題只有一個:基層基礎建設!
黨的執政根基在基層。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揚州市委書記夏心旻強調,全面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全面提升揚州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筑牢夯實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底板,為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揚州提供堅實支撐。
全面加強基層基礎建設,筑牢加厚發展底板,揚州勇于創新,正積極探索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之路。
為何要加強基層基礎建設? 社會治理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
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基層干部和社區工作者成為中堅力量,他們共同織密一張防護大網,筑起一道“銅墻鐵壁”。
全面加強基層基礎建設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動員大會,點名表揚了五位在疫情防控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他們在抗擊疫情中挺身而出、扛起擔當,是奮戰在一線的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的生動縮影。
“讓我來!”面對管控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所在樓棟這個危險任務,邗江區西湖鎮胡場村黨總支書記徐長忠響亮地喊出了這句話。居家隔離需要24小時管控,他就從家里帶來被子,睡在臨時帳篷里;長時間連續作戰,導致胃病發作,他一聲不吭繼續堅持。
徐長忠說,疫情防控取得成效,歸功于全村干部群眾的齊心協力,自己的付出不算什么。胡場村共有20個村民小組、752戶人家。疫情期間,該村組織了一支30多人的編外“網格員”隊伍,主要由老黨員、老隊長組成,在群眾中有較強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文明創建、村容環衛、糾紛調解、社會治安……村里這些工作都離不開編外‘網格員’,他們讓小事不出村,矛盾化解在基層。”
54歲的馬成雙,是寶應縣射陽湖鎮天平社區主任,家住寶應縣城,丈夫在寶應縣級機關工作。正月初二,她便從“放假模式”切換到“抗疫模式”,白天忙著摸排返鄉人員、服務復工復產,晚上就在社區服務大廳打地鋪。
天平社區距離寶應縣城40多公里,馬成雙自擔任社區主任以來,四年時間里,經常起早貪黑開車趕路。丈夫和兒子經常勸她不要把自己累著了,馬成雙說,基層社會治理做的是群眾工作,跟居民打交道,幫群眾解難題,用心交心,用情換情,苦中有樂趣,樂從苦中來。
廣陵區頭橋鎮是揚州市重要的醫療器械生產基地。在疫情最吃緊的時候,頭橋口罩企業開足馬力生產,而生產口罩所需的熔噴布,卻需要從河南、天津、內蒙古等地購入。從大年三十開始,鎮派出所副所長潘道駿連續17天沒睡過一個安穩覺。白天,他的手機響個不停,15家口罩生產企業運輸原料的車輛一一登記,什么時間到、在哪個高速出口接,要做到心中有數。運輸車輛抵揚,有時深夜,有時凌晨,他還要駕駛警車到高速出口,開道護航。在潘道駿看來,這場戰“疫”,也是對社區網格與警務平臺深度融合的一次大考。“村、社區接到企業求助,我們能配合的盡力配合。同時,村、社區的網格員,也在用警務平臺大數據,全面排查返鄉人員。”
“我是網格長,不在現場指揮,說不過去。”從正月初二開始,高郵市城南新區紀工委書記、車邏鎮紀委書記楊慧梅每天早上七點半到晚上九點半在卡點值守。那段時間天冷,楊慧梅每天都忍受著胃痙攣的折磨,隨身帶著藥,熬不住了就吃一顆。去年6月,由于嚴重的胃潰瘍,楊慧梅做了一次手術,9月又因腸梗阻住院近20天。按照醫囑,她需靜養一至兩年。
在疫情防控的這段特殊時期,揚州每天都在上演這樣群防群治、聯防聯控的故事。
社會治理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近年來,揚州市著力推進社區治理創新,通過推進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推動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逐步形成了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一核多元”基層社會治理格局。目前,6591平方公里的揚州城鄉,劃成了6232個網格,配備了10922名網格員。在這次戰“疫”中,隨著一聲令下,他們全體動員、全力以赴、全時值守,當好戰斗員、信息員、宣傳員,堅持戰一線、固防線、保底線……這些在第一線、最前沿的網格員和1.1萬名社區工作人員成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的“千里眼”“順風耳”,和社區的“守門人”、百姓的貼心人,共同織出了一張密不透風的“防護大網”。
與此同時,全市1.2萬名機關干部、2萬多名醫務工作者、1.3萬名公安干警和輔警、1萬名退役軍人迅速響應、主動下沉,到卡口、去街道、下社區、入村組、進企業;690多個志愿服務組織、近3萬名注冊志愿者以各種形式開展志愿服務,共同筑起了抵御新冠肺炎的“銅墻鐵壁”。
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全市基層戰斗力經受住了嚴峻考驗。有數據為證:全市公眾安全感連續17年保持在95%以上;自2月18日起,揚州已連續40多天新增確診病例為零。網友們不禁感嘆:“只要雙腳能下樓,煙花三月一定下揚州。”
基層強起來、壯起來意味著什么?守得住、穩固好發展的底板,才能一門心思忙發展、忙招商、上項目
2月26日,2020年春季揚州市產業項目視頻簽約儀式成功舉行,33個項目線上簽約,總投資625億元。作為客商代表,臺灣川奇光電科技(揚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彭乾坤感慨地說,想不到在這樣的特殊時期簽約揚州,“我們對投資揚州充滿信心!”
客商們的這份信心來源于揚州的產業基礎和營商環境,“想不到”的是揚州干部抓疫情防控的同時抓招商抓項目抓發展的拼勁。
而這一切,又源自揚州打牢了發展底板。這個底板就是抓基層、強基礎。
基層是改革發展的主戰場、維護穩定的第一線、服務群眾的最前沿,是黨委政府的方針政策、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得到真正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市委書記夏心旻說,只有把基層這個陣地守好了,黨的執政才有堅實的根基;只有把基層這個底板打牢了,全市的長治久安才有保障;只有把基層這支隊伍建強了,服務改革發展穩定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隨著揚州市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推進鎮街治理改革試點、不斷優化鎮村兩級干部隊伍結構等一系列創新舉措的實施,全市基層進一步強壯、基礎進一步厚實,許多干部由衷地說:底板打牢了,讓我們能夠更好地集中精力,一門心思忙發展、一門心思忙招商、一門心思上項目。“打牢底板,就能催生‘化學反應’,迸發‘乘數效應’。”
疫情期間,全市廣大機關黨員干部紛紛下沉企業爭當“幫辦員”,指導和幫助企業安全有序復工復產,努力把疫情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揚州市工信局向口罩生產企業和重點鄉鎮派駐聯絡員,僅14家醫用口罩生產企業就有28名駐廠員;揚州市開發區組織了80多名黨政干部和招商人員組成“服務隊”,下沉到企業,指導、服務區內外資企業做好疫情防控、復工復產……2月10日,揚州市首批工業企業開始復工。2月29日,全市規上企業已全部復工。
經濟發展的活力源頭是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各縣(市、區)、功能區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騰出手”,危中尋機抓招商。他們變項目洽談“面對面”為“線連線”,充分利用電話、微信、郵件等手段,以“云推介”“云洽談”“云簽約”方式進行招商,做到“洽談不見面、招商不斷線”。今年以來,揚州市開發區已深度洽談20多個外資項目,其中歐美項目有10多個,6個重大項目已成功簽約。寶應縣四套班子領導每月拿出不少于1/3時間外出招商,各鎮區主要負責人50%以上精力投入招商。“如果沒有守好基層的陣地、打牢基層的底板,各級干部哪能騰出精力忙發展啊。”寶應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陸安亞說。
旅游旺季將至,地處古城中心區域的東關街道將3月份定為安全生產攻堅月,各級干部帶隊走街入戶,開展以“水、電、氣、危房”為主要對象的拉網式安全大排查。“通過這次大排查,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隱患,讓居民和游客安心舒心。”街道黨工委書記徐超深有感觸地說,如果沒有一支像毛細血管一樣滲透到古城肌理的網格員、社區工作人員隊伍,在短期內完成大排查是難以想象的。
如何讓基層干部變“飛鴿牌”為“永久牌”?要補長短板、打牢底板,讓基層“有權管事、有人干事、有錢辦事”
“我們這些基層干部心里暖洋洋的。”26日,在廣陵區分會場參加全面加強基層基礎建設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動員大會的廣陵區汶河街道黨工委書記鐘蕾激動地說,“市委出臺的政策文件,給我們鼓了勁、加了油。”
“能解決的問題都破題了,余下的都是硬骨頭。”一位在基層工作多年的干部說,“八個大蓋帽管不住一個破草帽”“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政府干著,群眾看著;政府很努力,群眾不滿意”“基層干部腰板不夠硬、嗓門不夠大”……這些現象還或多或少地存在,“頑疾”不解決,會制約城市基層治理。
難點痛點,便是“哨聲”。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一根針如何撬動千條線?翻開“沉甸甸”的《關于全面加強基層基礎建設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施意見》——
賦權到位,讓鎮街“強身”。按照“有需要、接得住、用得好”的原則,圍繞省政府明確可賦予鄉鎮的46項行政審批權和323項行政執法權,進一步明確鄉鎮(街道)的職能定位,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則放、權責一致”的原則,將基層迫切需要而且能夠有效承接的服務管理權限下放,做到權隨事轉、人隨事走、錢隨事撥。
設置精簡,讓機構“瘦身”。突出鄉鎮(街道)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的主責主業,統籌設置黨政機構,原則上鄉鎮設置1辦8局、街道設置1辦7局,構建扁平高效、簡約精干的基層組織體系。包括整合現有鄉鎮(街道)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職責、機構,設立行政審批局暨為民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服務”“一門式辦理”;整合現有各類執法力量,組建統一的綜合行政執法機構,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
人員下沉,讓一線“健身”。統籌使用鄉鎮(街道)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推動條塊力量下沉,優先在公共服務、綜合執法一線配齊配強人員。賦予鄉鎮(街道)對條線部門派駐機構及人員的績效考核權和任免建議權,且考核權重不低于50%。
同時,加大從優秀村(社區)書記中選拔科級領導干部力度;積極探索構建社區工作者職業化體系;建立村居干部收入自然增長機制;加大財政對基層工作經費的保障力度,市縣兩級今年新增財政投入1億元以上,對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實現由縣級財政兜底保障……
“重心下移、權力下放、力量下沉、經費下撥,市里一系列硬核舉措,讓我們基層真正有權管事、有人干事、有錢辦事。”邗江區雙橋街道康樂社區黨委書記范乃成說,“這一下,我們基層干部既有面子也有里子,當然更有奔頭、勁頭、干頭了。”
基層干部和社區工作者是社會治理的底板。“過去的‘飛鴿牌’將變成‘永久牌’。”廣陵區汶河街道荷花池社區黨委書記曹霞因為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工作突出,被“火線”提拔,這次又在大會上被點名表揚。她說:“我要一輩子扎根社區!”
責任編輯:吳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