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擦亮“工業明星城”名片 打造高質量發展“常州樣本”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新中國僅用70年,就走過了發達國家二三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建立了完備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伴隨著新中國前進的腳步,常州的工業經濟也實現飛速發展,從“小桌子上唱大戲”“雙手舞出八條龍”,到“智能制造名城”,常州正不斷擦亮高質量的“工業明星城”品牌,打造高“智”量發展的“常州樣本”。
9月28日,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舉行建所60周年慶祝大會,職工們歡歌笑語,展現新時代高鐵工人精神風貌。
車間內,集團首席技術員錢坤才還在細細鉆研生產工藝。他是中車戚墅堰所的“元老級”工程師,還有兩年就要退休的他依然奮戰在研發一線,滄桑變化讓他也不禁驚嘆。
中車集團首席技術專家錢坤才說:“以前基本上是純人工,過去都是畫圖,都是手工畫的,造型、澆筑都是要自己親自干的,原來我們搞的鐵路客車制動盤這個項目,我們要做好多試驗,接近有1000多次。”
1996年,“提速、重載”成為鐵路行業的首要任務,國產化程度越來越高,但關鍵核心部件主要依賴進口,制動盤就是其中一個,錢坤才和同伴們為制動盤國產化進行了一場爭分奪秒的“倒計時”課題攻關。
中車戚墅堰所新產業發展部總經理郭曉暉說:“這個項目組是1996年的6月份成立的,97年的1月份,產品就要上車,5個月就要通過鐵道部組織的一些鑒定,我們一般的研發項目需要一年到兩年的周期,整個過程進度還是非常緊張的。”
1997年4月1號,鐵路提速第一天,當安裝了中車戚墅堰所制動盤的提速客車,在滬寧線常州段呼嘯而過時,項目組成員的心情難以平靜。這是中車戚墅堰所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產品研發的開端。此后,在中國高鐵歷次大提速中,中車戚墅堰所都參與其中,并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高鐵列車齒輪傳動系統已實現全面自主化研制。
中車戚墅堰所總經理王文虎說:“在技術方面,我們正向更高速度等級的高鐵發展,第二,我們國家城市軌道交通工作也是方興未艾,我們會發展更多的不同規格不同制式的城市軌道交通產品。”
時間是最偉大的記錄者,忠實地記錄著奮斗者的足跡。讓我們繼續往前追溯,新中國成立之初,常州的工業企業就在探索之路未曾停歇。1954年,原常州燈芯絨廠用土辦法,造出了中國第一匹燈芯絨。1979年,燈芯絨成為那個年代“常州制造”的閃亮名片。
原常州紡織工業局黨委書記胡宗澤說:“以產品為龍頭,把常州前后道工廠組織起來,統一規劃、統一管理,花式品種統一開發,難題統一解決,現場統一監督協調。”
農字當頭滾雪球、小桌子上唱大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常州用僅占江蘇省4%左右的土地面積,一度創造了全省一半的生產總值和稅收收入。金獅自行車、紅梅照相機、星球收錄機、幸福牌彩電、常州柴油機和手扶拖拉機等,享譽國內,遠銷海外。
70年,市場風云變幻,常州工業發展篤定前行。
如今的常州制造,已經注入了大批量“智能因子”。
永旭晟機電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經過5年的研發,成功將“穿綜”這道織造前最后的流程,實現了自動化生產,比人工穿綜的效率提高了7倍。這套自動穿經設備打破了國外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而且價格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
永旭晟機電科技(常州)有限公司銷售經理仝偉說:“比如一個經軸一萬根紗,如果靠手工穿綜,至少需要十二個小時才能完成,機器大概只需要一個小時二十分鐘就可以完成。”
機器人產業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常州“勇吃螃蟹”,打通了工業機器人產業“主動脈”。如今,國內每生產4臺工業機器人,就有一臺“常州制造”。
與此同時,常州還大力推進“三位一體”“智能車間”和“千企上云”工作,加快工業互聯網對傳統制造業的改造提升。147個“機器換人”示范項目平均減員率達40%以上,能耗平均下降10%以上。
這是一條全自動化的產線,準確度比人工高,可以提高30%以上,數據采集到平臺上來,給客戶做一些數據的應用,包括產品質量的追溯。
機械制造、紡織服裝等一批常州傳統優勢產業也紛紛插上科技創新翅膀,催生、蝶變出以智能裝備、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持續刷新常州“智造”底色。目前,常州涌現出200多個行業的領跑者和隱形冠軍,裝備制造業產值超過4900億元,達到世界先進或領先水平的工業產品超過100個。
原國家體改委副主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原會長高尚全說:“常州過去是改革的試點城市,常州之所以有今天,是改革開放的結果,發展速度確實很快的,高質量發展,就是注意質量,注意創新,因為創新才是我們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194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不到2.5億元,大小工廠、作坊共470多家,工業總產值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為1.48億元。
201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050億元。工業總產值繼1985年突破100億元后,1995年突破1000億元,2013年突破1萬億元。
常州,以“智能制造”為轉型發展的核心切入點,堅持工業立市、制造強市、質量興市的發展理念,牢牢扎根實體經濟,大力實施產業強市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正在全力建設“產業自主可控、兩化深度融合、創新驅動強勁、人才支撐有力”的工業明星城市的新實踐中,與時俱進、一路前行!
責任編輯:值班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