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江蘇漣水:特色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在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黃營鎮朱橋村肉牛養殖基地里,養殖戶陳東正在給肉牛喂食,自從村里肉牛養殖基地建成后,他的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年收入可達80萬元。
“以前在家地方小,只能養30多頭牛,現在全部集中到養殖基地,擴大了養殖規模,牛的品種也得到改善。統一管理,統一防疫,我現在存欄量一下子擴大到180多頭,年收入是以前的五六倍。”陳東一邊忙著喂牛,一邊和記者聊天。
集中養殖項目不僅給養殖戶帶來高效益,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現在,僅牛舍租金一項,每年就可為朱橋村集體經濟增收30多萬元。2018年,朱橋村成功摘掉了江蘇省定經濟薄弱村的帽子。
產業旺則鄉村興。近年來,朱橋村圍繞牛羊養殖傳統產業,通過推進集中養殖,做大特色產業,促進群眾和村集體實現雙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朱橋村有410戶、2170人,其中回族村民占比達66%,是漣水縣唯一的少數民族村。村民們有著養殖、屠宰、銷售牛羊的傳統,但以前多以農戶散養為主,產業特色難以集聚彰顯,村集體和群眾收入增長緩慢。為加快村集體和低收入戶脫貧進程,2017年,朱橋村流轉土地70畝,投入扶貧資金1300萬元,建設標準化肉牛養殖基地,變各家各戶散養為規模化養殖,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6幢總面積7000平方米的鋼架牛舍,項目采用最新環保設計理念,存欄量可達2000頭左右,年出欄量達6000頭以上。
規模養殖不僅有效解決了養殖環境臟、亂、差問題,而且解決了26名低收入戶就業問題,幫助村民“挖窮根”,闖出一條“致富路”。2018年,朱橋村90戶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脫貧率達85%。“以前在家種地,一年到頭也不賺什么錢,現在到牛場打打工,一個月能拿到2500元,每天就喂喂牛,打掃衛生,事情不多也不累人。”低收入戶朱培民笑瞇瞇地說。
肉牛養殖項目成本高、投入大,對低收入群眾來說難以實施,為實現他們的養殖愿望,朱橋村投入200萬元建設了可以養殖1000頭羊的標準化羊場,預計今年9月份投入使用,讓低收入群眾打工有地方、養殖有平臺、脫貧不返貧,實現持續增收。“我們在牛場打工,一天收入七八十塊錢,馬上羊場建設好了,我們可以買三四十只羊養,年收入3萬元左右,可以增加家庭經濟收入。”村民陳為春說。
為拓寬增收渠道,朱橋村還利用各類扶貧資金,通過土地流轉,規劃建設了195畝蔬菜大棚,生產反季節蔬菜,讓村民土地有租金,打工有薪金,年底有分紅,僅大棚租金一項年可為村集體增收24萬元。
特色產業鼓起了群眾錢袋子,也帶動了鄉村旅游深度開發。朱橋村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對打造民俗特色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村里按江蘇省級美麗鄉村建設標準,投入140萬元進行村莊環境綠化亮化、溝河渠道防滲化,達到水清岸凈、村容整潔,打造水美鄉村,充分利用回民集中居住村的獨特優勢,深入挖掘特色旅游資源,加大民俗文化的培植和建設,重點規劃建設回族民居觀光居住區特色板塊,著力發展民族特色旅游產業,進一步提升朱橋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擦亮“品民族文化、觀民俗風情、嘗牛羊美味”的鄉村旅游品牌。
“城里人經常到我們這里游玩,品嘗我們朱橋的牛羊肉,感受民族文化。”朱橋村黨總支書記郭正海說:“我們村的牛羊養殖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后,將帶動鄉村旅游、規模種植業等其他產業發展,預計今年村集體收入可達75萬元。”(汪春雷)
責任編輯:吳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