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鹽城大豐:綠色鋪就發展底色 昔日荒灘釋放生態紅利
導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高質量,是江蘇作為東部發達省份必須扛起的重大責任。堅持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城鄉建設、文化建設、生態環境、人民生活六個"高質量",是我省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安排。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全省上下團結奮斗,扎實推動"六個高質量",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正掀起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帶來從理念到實踐的全新變化。從4月8日開始,《江蘇新時空》推出"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專欄。記者深入一線調研采訪,挖掘報道各地認真落實高質量發展的嶄新實踐,全面展現江蘇蹄疾步穩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好故事、好聲音。
工業經濟發展不足往往是一些后發地區的短板,在探索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如何把這種劣勢變為優勢?近年來,鹽城大豐區新豐鎮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稟賦,在一片鹽堿地上種出"世界第一"的"郁金花海",又從簡單逐利"彩色經濟"到深度挖掘"綠色紅利",成功探索出一條"種好一片花、致富一群人、打造一座城"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江蘇臺記者畢然:春暖花開,草長鶯飛,眼下正是荷蘭花海里郁金香的最佳觀賞時期,放眼放去,三千萬株郁金香浩浩蕩蕩、千姿百態,徜徉于花海之間,您不僅能體驗濃濃的荷蘭風情,還能和曼妙的荷蘭女郎一起載歌載舞,放佛一秒鐘就穿越到了荷蘭。
剛剛過去的清明小長假,景區共接待國內外游客67.5萬人次。
游客:我基本上是年年都來,每次感受都不一樣。
如今游人如織的荷蘭花海,是從大片荒蕪的鹽堿地起步的。
鹽城大豐區新豐鎮村民陳銀才:沒變花海之前,這邊全是鹽堿地,長什么東西都長不起來,農民收入很低,棉花、糧食產量不高。
雖然傳統農業發展受到自然條件限制,但當地并沒有走引進工業項目的傳統發展路徑,而是針對鹽堿地的生態自然特性,在2012年正式推出打造荷蘭花海的計劃。
中共鹽城大豐區新豐鎮委員會副書記王路: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依托自然湖泊濕地資源,對花海周邊的溝渠進行了疏浚開挖,并大面積種植草坪、進行復綠等等,希望可以走出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這些年來,新豐鎮在發展中保持定力,不開口子,堅決拒絕污染項目,為荷蘭花海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蘇北乃至全省的名氣越來越響。這兩年,當地又通過差異化種植,成功打造出四季有花的賞花格局,打破"曇花一現"的處境,衍生出很多與"花"關聯的綠色產業。
江蘇臺記者畢然:如今,荷蘭花市里有400多種花卉可供您選擇,您如果看上了哪一盆可以立刻下單買走它,也可以通過快遞的方式郵寄回家,通過"實體+電商+配送"的經營模式,這里一年就可以實現營業收入達4000萬元。
花市還開設了插花沙龍培訓班,培養專業插花藝術人才,讓花藝扮靚千家萬戶。
荷蘭花市總監邱菊:最火爆的時候,一節課容納了300多位學員。給我們花市鮮花店這一塊,每年多增加的收入大概在500到1000萬左右。
堅持"含綠量"就是追求"含金量",荷蘭花海先后流轉700戶5000畝土地,流轉費用每年每畝達到950元,大批農村勞動力洗腳離田、田外增收。當地還開通園藝技術咨詢熱線,扶持農民發展花卉產業。隨著生態產業鏈條不斷拉長,花海周邊8個村3000多戶農民,都走上了致富路。
鹽城大豐區新豐鎮村民朱翠芳:以前是養蠶、種棉花,現在到這里有穩定的工作,主要是做養護工作。以前毛收入是1萬5的樣子,現在翻了一番。
從2012年至今,荷蘭花海從一片荒涼到花香遍地,已擁有國內種植面積最大、種類最多、形態最美、業態最全的郁金香花海,旅游、花卉、婚慶、文化四大產業競相發展。去年,累計接待游客29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益近3億元。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畢然 李澤灝 蘇友根 供片臺/鹽城臺 大豐臺 編輯/劉璦輝)
責任編輯:值班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