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新擔當解“四問”——記市商務局局長路月中
本報記者 朱婕 本報通訊員 周琴
上周五,送走中科院醫療器械項目的客商,市商務局局長路月中揉了揉太陽穴,連續多日的奔波與工作,讓他有些疲憊。“百分之六七十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招商上”,幾乎成了他的“日常”。
2016年5月,路月中從鎮江新區調至市商務局。坐進辦公室的第一天,他問了自己和同事一個問題:“新形勢、新常態下商務局的工作抓手到底在哪里?”
為了尋找答案,他一頭扎進基層,深入轄市區、開發區、園區“摸情況”;一屁股坐進老干部群里,聽他們“閑話家常”,捕捉干貨……足足花了三個月時間調研、學習、思考。隨后,“招商、服務、亮點”六字工作重點,分發到了各處室。
“商務局最重要的抓手是搞招商?”對于新官上任后的這把火,一時間不同聲音四起。“外資外貿是果,項目招引是因,沒有項目,何來發展?”路月中用“項目源頭論”平息質疑聲。招商經驗豐富的他,比誰都更清楚,商務局要從過去為全市招商活動“搭臺”變為自己上臺“唱戲”,轉型之路并不好走。
很快,“外商為什么要來鎮江而不去蘇錫常?”的第二問,擺在了所有人面前。
于是,路月中帶領全局上下研究招商路徑問題。他把招商現狀與自己多年的招商經驗結合,并組織大家開展大討論,集思廣益,理出一條清晰路徑:選準產業方向,在理清產業優勢、載體優勢,決定項目落戶的關鍵因素等問題后,確定“海、陸、空、新、智、醫”六大產業為招商的主攻方向;找準客商對象,經過大討論,全局思想統一,明確以央企為主攻方向,并迅速鎖定目標企業,把“通人脈、建渠道”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手段。
謀定而后動,招商機制體制改革是“第一關”。“這項改革經過了3輪機構改革,歷時至少20年,都沒有真正實現。”在一些“老商務”看來,招商機制體制改革幾乎一個難以推動的“鐵球”,并且當時的市國際投資促進中心,正處于無可用人員、無可用經費、無招商實績的“三無”困境,改革難度可想而知。
為了破解困局,路月中多次協調相關部門,聯合印發國投中心的改革實施方案。歷時半年之久,終于解決了編制、經費、績效等改革的后顧之憂。目前,國投中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解決了招商經費問題,同時抽調轄市區招商骨干和社會化招聘人員充實招商隊伍,組建了3個招商部和1個綜合部,并對專業招商人員實行績效管理,有效激發了一線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
在完成上述“破冰”之舉后,針對全市產業招商的薄弱環節,路月中堅持問題導向和“干貨”導向,主導起草了全市首個招商引資工作的《意見》,并于去年6月在全市經濟發展大會上印發。《意見》突出了先進制造業項目的招引方向,并以創新突破、精準發力為招引思路,強調機制體制創新,服務舉措精準,不僅為轄市區招商引資開了“政策口子”,更為這項工作指明了“方法路子”。
思路清晰、渠道暢通,招商工作也就順了。今年以來,市商務部門充分利用中歐校友會、浙江商會兩個合作平臺,
主動搭建中業慧谷合作平臺,全力打造校友產業園,實質性推進生命科技產業園等園區項目,逐步建立起“央企+平臺”的招商模式,僅上半年,商務局自身就有效推進了53個項目,其中制造業23個、現代服務業30個,目前已簽約7個。也是從今年起,全市所有招商均在商務局扎口,這讓招商工作的探索和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客商來了,怎么服務?”第三問則由全局上下一起解決。
去年,商務部門提出用好“互聯網+商務服務”,整合商務系統各類信息平臺,搭建統一的鎮江商務服務平臺,成為我省地級市首個綜合性商務平臺、省內第一個商務局官方APP應用,在線為企業提供商務局職能范圍內的各類服務。目前平臺覆蓋全市“三外”和商貿流通企業超過60%,商務領域的各類服務均已實現平臺發布、在線申報。
“商務局部門的其他業務工作怎么抓?”路月中一連用幾個創新之舉回應第四問。
路月中認為,業務工作一定要抓重點,特別要關注民生難點、社會熱點和政府痛點。比如,他發現,隨著南徐片區建設加快和入住人口持續增加,解決生活服務配套滯后問題迫在眉睫。去年,市商務局主動試點“互聯網+便利店”的倍全模式,并被列入了市政府十件民生實事。當年,1個中心店和5個社區店同時開業,開業首日客流量就突破8000人次,受到好評,解決了居民生活配套難題。
在黨建工作上,經過多次專題研究,結合商務局機關及系統企業黨組織工作實際,路月中創新提出以“黨建工作責任落實銷號制”作為年度“書記項目”,進行立項實施。經梳理,局機關、系統基層黨組織書記及班子成員黨建工作任務分類匯總,制成清單,并明確了具體的完成要求和時限。其中,他本人就有6大類27項工作任務。各級黨組織書記、班子成員“對賬銷號”,真正把黨建工作責任落到實處。
“以前總感覺是踩在棉花上,心里不踏實。現在工作方向、重點、抓手都很明確,干得下去,也看得到實效!”從起初的“不同聲音四起”,到如今“一個聲音傳到底”,商務系統的凝聚力、戰斗力、影響力明顯提升。
責任編輯:費菲